當前位置: 重慶教育 > 政策要聞 >

高中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十年“雛鷹”羽翼漸豐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張國聖、李達毅 | 時間: 2021-01-26 | 責編: 楊鋒

“雛鷹計劃”是重慶市教委于2011年底推出的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即在全市普通高中內選拔具有創造性潛質且學有餘力的高一年級學生,讓他們利用週末、節假日或實踐活動課程時間,進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按照自願選擇與老師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為期兩年的專題課題研究並形成專題作業。

“雛鷹計劃”實施將近十年,效果究竟怎樣?怎麼調動參與各方尤其是高校和高校教師的積極性?怎樣評價和衡量學員的創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記者近日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一些學員、老師和專家。

重慶一中高二年級的趙晨皓和吳一壯,是重慶市“雛鷹計劃”第10期學員,他們每個週末都會去重慶大學的材料科學實驗室,在博士生導師張育新教授的指導下做半天實驗。

一、不量化不評分,怎麼衡量效果好不好?

1月7日,記者在實驗室見到正在忙乎的趙晨皓和吳一壯。一年多的動手操作訓練,讓兩人在實驗的每個環節和步驟看起來都有模有樣。“頭幾次進實驗室都很緊張,老出差錯。”趙晨皓説。有一次製備磁性硅藻土,趙晨皓加水稀釋試管溶劑時錯把酒精加進去了,結果離心機工作時劇烈震動。兩人被巨大的聲響“嚇了一大跳”,又擔心會被趕出實驗室,愣在那裏不知所措,返校後也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再也不會讓他們去實驗室了。

“科研創新需要寬容,‘雛鷹計劃’的課題允許失敗,但絕對不允許做假造假。”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范卿澤説。每期“雛鷹計劃”都要經歷遴選基地學校、聯合選拔學員、選擇學員課題、聯合培養學員、結業評價驗收五個環節,不硬性要求學員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研究成果,但必須動態記錄學員的成長檔案,包括一些失敗的記錄。評審結業報告,主要就是仔細考察學員開展過程研究的全過程,不評分、不量化,“重在激勵、引導和體驗”。即使課題研究最終沒有什麼成果,也不影響最終評價,並且從中發現熱愛科研和創新的“種子”學生。

“科研本來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雛鷹計劃’的學員受知識儲備和時間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更無法保證課題研究都産出成果。”負責“雛鷹計劃”具體執行的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項目負責人楊穎説,“雛鷹計劃”的結業標準不是看發沒發論文,有沒有專利,而是看學員是不是遵循學術規範、恪守學術道德,是否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沒有完成規範的研究歷程。沒有達到基本要求的都延期結業直至合格。這絕不是寬進寬出,延期結業的情況每期都會發生。

在實驗室被“嚇了一大跳”的趙晨皓,親身體會到了理論和實踐是兩回事,搞研究要特別細心、嚴謹,對實驗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他希望考上大學後能進生物、物理或化學專業,“好好地設計一些實驗”。

二、參與中學創新教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科學的培養機制是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重慶市教委副主任鄧睿説。為積極探索推行創新型教育,重慶市成立了青少年創新學院。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專家教授們的主要精力都忙於本單位的教學和科研,他們參與中學創新教育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重慶市教委從政策制度、機制創新、評價考核等方面多管齊下。市教委成立領導小組,先後印發《重慶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重慶市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34個專項文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援創新教育項目實施,為項目的實施解決最基本的政策和經費保障。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與高中學校、學員共同商定的研究專題,經過評估後可以立項為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立項調動高校導師和高中導師的積極性。

重慶大學航空航太學院李衛國教授擔任“雛鷹計劃”導師期間,就自己準備申報國家重大專項的課題與學員討論。有學員在聽了他介紹的課題假設後,逆向思維提出了新的可能和設想。李衛國仔細分析後覺得很有道理,採納吸收了這個新設想,成功申報到了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中學生的知識儲備雖然不多,但他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他們的一些奇思妙想對我們搞研究確實也有啟發。”張育新説。

高校和相關學科,也可以通過創新教育課題從學員中發現優秀的科研“苗子”。“雛鷹計劃”第三期學員黃文韜,高中通過創新教育課題接觸到“給排水”後就為之著迷,高中畢業如願進入了重慶大學給排水專業,保送研究生時又選擇了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雛鷹計劃”第六期學員趙維,高中跟著做了一年半的環保課題,獲得過重慶自然筆記大賽特等獎。如今已是大學環保專業大二學生的她,又獲得了2020年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創業規劃大賽金獎。

三、如何激活創新人才培養“源動力”?

“雛鷹計劃”強調以志趣為導向,鼓勵高中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吸引他們投身未來的科學研究。“參與高校的課題研究,對中學生的成長歷練是多方面的。”張育新説。中學生到高校的實驗室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這本身又會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比如做硅藻土奈米複合材料的合成和水質凈化實驗時,張育新就會讓同學們將家用凈水器過期的濾芯拿到實驗室做材料剖析,給他們介紹硅藻土作為濾芯重要原材料的價值。高校導師在培訓過程中會講學術素養,教學員閱讀文獻資料、規劃引用、做學術海報,還會指定優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給學員做實驗室安全教育、實驗室儀器的操作、個人操作規範性、實驗室規範記錄等科研示範,提升學員的科學素養和學術規範意識。

高中項目學校“隨班導師”、高校研究生“學長導師”,也能從創新教育課題培養中受益。“隨班導師”作為項目管理者,與專家教授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參與課題研究,開拓了學術視野,提升了學術水準。“學長導師”帶著學員做實驗的過程,也是重溫和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過程。

據范卿澤介紹,目前重慶已有重慶大學等10所高校、輸配電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7個實驗室、長安集團研究院等13個科研機構、隆鑫集團等29個高科技企業和重慶自然博物館等49個科普教育基地加入“雛鷹計劃”。全市已創建68所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2所雛鷹計劃項目學校和12所雛鷹計劃基地學校。“雛鷹計劃”實施10年來,已有868項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項目順利結題,累計培養學員3029人,其中近400人進入清華大學“百年領軍計劃”等高校人才培養計劃,296名參加培養計劃的高校和高中項目學校教師被評為“創新人才培養先進個人”,47名參加培養計劃的高中項目學校教師被評為“重慶市學科名師”或“重慶市骨幹教師”。在創新課題引領下,相關高中項目學校與高校成立67個學科指導小組,開發出光電技術、基因工程、航空航太、建築城規、物聯網技術等創新人才培養課程300多門,其中41門課程被確定為“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