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重慶教育 > 職業教育 >

八步交錯策略-大足職業教育中心文化建設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徐其鎂 羅在兵等 | 時間: 2020-09-24 | 責編: 楊鋒

一、定主題:充滿社會責任的辦學理念

大足,“石刻之鄉”“五金之鄉”是孕育“精善文化”的豐厚土壤。大足五金鑄鐵技術精益求精,大足石刻石窟藝術精美絕倫,我們取其“精”;大足石刻雕像儒道佛三教合一,弘法至善,我們取其“善”,形成學校文化主題“精善”。學校堅持“惟精惟善”辦學理念,恒念學業精進,事業完美;常思立德樹人,修德至善。惟精惟精,從業惟精,精益求精;惟善惟善,做人惟善,止于至善。

二、序理念:凝練學校精神的一訓三風

玲瓏精緻的大足五金,其每一項工藝都是古代工匠“精”的理解;博大精深的大足石刻,其每一尊佛像都有古代藝人“善”的表達。其“精”其“善”,折射出古代能工巧匠的人生感悟與生活智慧。學校著力挖掘大足石刻、龍水五金的教育價值,建構了完善的理念文化系統。學校堅持“惟精惟善”辦學理念,“目標導向、服務至上”管理理念,“人人能成可塑之人、個個可為有用之才”育人理念,秉承“自強不息、鍥而不捨”學校精神,踐行“精技立業、善行天下”校訓,形成“開放包容、務實向上”校風,“敬業厚生、重道重術”教風,“千錘百煉、至善至精”學風,弘揚精善文化,實施精善教育,打造文化品牌,達成“石刻文化傳承基地、技能人稱成長搖籃”辦學目標。

三、造物態:融合自然的人文校園環境

走進倣宋校門,漫步菁菁校園,陽光和煦,綠樹成蔭,鮮花綻放,一派繁榮興旺景象。校地寬闊舒暢,樓宇大氣亮堂,運動場地標準適用,生活設施齊備夠用。辦公在至善樓,學習在惟精、惟善樓,實訓在精技、精創、精工樓,生活在善美苑、善作居、善成居。徜徉校園,精善文化氤氳在花園中樓道旁,精善教育實施在活動中課堂上,毓秀嶺浮雕,手繪墻奇觀,創業街風景,以文化人,潤物無聲。

校園裏,“毓秀嶺”分三層建設,下層是反映大足社會發展狀況、石刻藝術經典造像、學校發展歷史的浮雕墻;中間層是林蔭小道;頂層是供師生學習、休閒的長廊。將廣植桃李,設喻鐘靈毓秀,桃李滿天下。花園裏,用雅安石為材料,雕刻有名人書法字句的文化石散置花壇裏,瀰漫出了濃濃的文化味兒。用青石為材料,以一手握鏨子、一手握錘子正在雕刻為造型,樹立“精技立業,善行天下”校訓主題雕塑,以翻開的書本為造型,樹立“鍥而不捨,自強不息”學校精神的主題雕塑。公共場地,建設有“賦文”“行理”“毓秀”三個廣場,是學生們開展文娛活動的地方。賦文廣場運用青石與瓷磚交錯鋪設地板,廣場上建有文化墻景觀,建有桂花林,裝扮寫有“桂花賦”的鐵質燈箱,用於照明。行理廣場運用花崗石與鵝卵石鑲邊鋪設路面,建有紫藤蘿休閒長廊、石質桌凳,為師生交流、學習、休閒提供環境優美的場所。師生合作製作完成的手繪塗鴉藝術墻,共有17幅,156平米長,自主創意,圖文並茂展示《中職學生公約》八款內容,另外分別相配“愛國”“追夢”“求真”“孝親”“守法”“向美”“擔當”“向上”等8幅圖畫,特別配圖“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奮鬥的你”。開辦具有濃郁文藝氣息的創客一條街,建設了石雕、根雕、剪紙、石畫、陶藝、布藝、扎染、版畫等八個工作室,吸引了師生的熱情參與,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練“技”、習“藝”、傳“道”,培養了一大批民間工藝傳承人才。

環境文化的營造,對師生的“精善”品性要求主要聚焦到“追求上進”的積極心理、“涵養人文”的啟智渴望、“知行合一”的自覺行動三個方面,以“石刻文化”為核心元素打造的精善主題學校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伸手所及,放眼所望,時時、事事、處處都有洋溢著“精善”文化的光輝,全校師生的“精善”品性得到發展與彰顯。

學校紮實開展文化建設工作,弘揚精善文化,培養技能人才,促進師生不斷向真、向善、向美!我們的校園真美麗!

四、導行動:向上向善的教育實踐活動

學校緊扣地域特色,挖掘教育因素,吮吸石刻文化乳液,匯聚五金文化精華,凝成學校精善文化。為弘揚精善文化,培養技能人才,精心組織,積極謀劃,實施精善教育系列活動,取得了較突出的教育影響。

活動背景:辦學過程中,弘揚“精善”主題文化,需要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理解、踐行並傳承。

活動目的:通過系列教育活動,推進教室、寢室、辦公室、樓道、食堂等場地文化設施硬體建設,精細行為文化、精緻環境文化、精工專業文化、精良品質文化,弘揚精善文化,培養技能人才。

活動開展:成立精善教育活動領導小組,成立活動工作小組,將文化建設提升到體現學校管理意圖、實現育人目標的高度來看待;編制《精善文化讀本》教輔讀物,師生人手一冊,積極創建系列教育活動開展的軟硬環境;開展精善文化內涵宣講,專家學者宣講、語文教師宣講、主題班會宣講。

活動展示:第一是學校層面活動展示。建立激勵機制,開展主題班會課、手抄報評比活動;開展三風建設徵文、演講比賽活動;開展“精善”文化傳承師生作品展、知識競賽;利用櫥窗、展板,召開總結會的形式對活動進行總結獎勵。第二是校企層面活動展示。鼓勵學校師生走進企業,企業師傅走進課堂,校企雙方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交流文化,實現“産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專業、崗位文化進課堂”文化建設願景。第三是政府層面活動展示。政府主辦,學校、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單位組織承辦的中國(重慶)·大足石刻“精善杯”石雕技能大賽,促成了精善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活動成果:伴隨系列教育活動的開展,“精善”文化深入人心並廣為傳播,文化育人功效十分顯著。近三年,學校培養了4000余名具有“精善”品性的合格中職畢業生,師生多人次在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中榮獲表彰獎勵。學校短訓班學員謝廷見的作品《迎賓觀音》榮獲特等獎,重慶市總工會為他頒發了“五一”勞動勳章。學生吳貴榮獲“優秀少年工匠”“大國工匠·職教之星”稱號。

活動影響:學校形象得到提升,示範作用得到發揮,教育意義得到彰顯,社會影響巨大,多家主流媒體對學校實施的精善教育作了專題報道。

五、化品性:潤物無聲的文化育人功能

實施精善主題特色教育,培養德技雙馨技能人才,是大足職教中心一貫的辦學主張。緊扣這一主張,學校通過實施職業素養提升工程、職業技能提升工程、職業能力創新工程等三項工程培育學生成為人文素養高、綜合素質優、職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大足技工”品牌。

實施職業素養提升工程。一是升級“精善”文化育人環境。獨具特色的“精善”校園文化提檔升級,實施“精善”文化進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實現校園全覆蓋,提升全校師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二是開展德育精細化管理研究。開展國家級課題研究,總結提煉研究成果,德育精細化管理實踐經驗在市內外中職學校推廣交流。三是開設《中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特色課程。組建研究團隊,全面開展調研,蒐集課程素材,編寫特色教材,建設課程資源,在全校所有專業開設《中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特色課程,在實踐中修訂完善課程內容,實現市內外推廣交流。四是組織參加各類競賽。以文明風采大賽為引領,組建學生社團,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演講賽、徵文賽、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等,以競賽促成長,展示學生職業素養。

推進職業技能提升工程。一是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在試點基礎上,實現100%專業對接企業,各專業組織實施“識崗、學崗、跟崗、頂崗”等技能實踐活動。二是整體提升職業技能。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實現技能訓練常態化,在職業能力測評、技能抽考、對口高考、職業技能鑒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全面落實以賽促學。以市級技能大賽項目和規程為指導,落實“1+x”證書制度,每年舉辦“專業全覆蓋、師生全覆蓋”的校級技能大賽,承辦區級技能大賽,參加市級、國家級技能大賽,承辦全國“精善杯”石雕石刻技能邀請賽。

實施職業能力創新工程。一是舉辦精善講壇。邀請優秀畢業生、創業能手、草根創業家等給學生分享創業經驗,以貼近生活實際,分享成長經歷等方式樹立創新創業意識。二是建設創客孵化基地。以校內創客街為基礎,逐年校外延伸組建創客工作室,以“大師引領、項目支撐、自主發展”為理念,孵化創新創業項目。三是培育大國工匠職教之星。學校團委牽頭,精善雕刻公司、大師工作室為引領,制定職教之星培養對象遴選標準,以公司及工作室項目為支撐,培養對象參與項目研發與實施,為職教之星的成長提供實踐機會。

近三年,學校各專業培養了4000余名具有“精善”品性的合格中職畢業生;組織學生參加關工委組織發起的讀書活動,在徵文、演講比賽中斬金奪銀,獲得好評;編排節目參加藝術節活動、組隊參加球類、體操類比賽多次榮獲大獎。學校高水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六、彰特色:個性鮮明的職教服務供給

石刻家園故鄉,瀨溪長;職教兒女昂首挺胸,迎朝陽。翱翔知識金殿堂,比拼技能演武場。展我那雙隱形的翅膀,飛向遠方!

玲瓏精緻的大足五金,博大精深的大足石刻,其“精”其“善”,折射出古代能工巧匠的人生感悟與生活智慧。到重慶,不到大足,不算真正到了重慶;到大足,不到大足職教中心,不算真正到了大足。凡造訪過大足職教中心的人們,深深地為其文化特色、辦學特色所吸引,為其凸顯的育人亮點喝彩!

一是植根地方土壤的文化主題“精善”。大足,“石刻之鄉”“五金之鄉”是孕育學校“精善文化”的豐厚土壤。大足五金鑄鐵技術精益求精,大足石刻石窟藝術精美絕倫,我們取其“精”;大足石刻雕像儒道佛三教合一,弘法至善,我們取其“善”,形成文化主題“精善”,梳理、凝練成“一訓三風”,校訓“精技立業、善行天下”,校風“開放包容、務實向上”,教風“敬業厚生、重道重術”,學風“千錘百煉、至善至精”。

二是開辦弘揚文化的民間工藝專業。目前開辦的石雕石刻專業為重慶唯一、西南少有、全國領先。培養模式為“大師授課、小班教學、工學交替、作品面市”。該專業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首批特色專業,被教育部等三部委確定為第二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

三是傳播向上能量的校本文化書籍。編寫出版校本教材,用之於教學,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編寫《學校理念文化讀本》,人手一冊,仔細讀之,催生向上力量。編寫出版《成長為站立的人——中職學生人文素養讀本》,可讀、可寫、可學、可思,涵養身心,濡染思想,豐富情感,提振精神!

四是構建示範操作的文化建設體系。在《學校文化建設規劃》框架下,編寫《學校文化建設章程》,研製《理念文化識別系統》《視覺文化識別系統》《行為文化識別系統》《環境文化識別系統》,精心設計建設室外校園環境文化景觀,示範操作室內環境文化建設,整個校園凸顯“惟精惟善”辦學理念,彰顯“精之華、善之實”文化個性,形成了精善文化品牌。

“大足職教”是大足的一扇亮窗,承載著優質教育的期盼。“大足技工”是大足的一個品牌,浸潤著精善文化的光輝。以文化人展示好形象,潤物無聲傳播好聲音,堅定不移抓好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展示大足職教人文化強校的信心、誠心和決心!

學校借文化傳承與創新東風,不斷揚帆前進!

南山翡翠屏障,海棠香;職教兒女大步流星,走職場。開創人生大學堂,躋身職場精英行。展我那雙隱形的翅膀,飛向遠方!

七、鑄品牌:社會認可的優質職教資源

大足石刻聞名遐邇,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蘊含著寶貴的民間傳統工藝——石雕石刻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元素。傳承千年的大足石雕石刻技藝因傳承方式陳舊、石雕企業弱小、石雕産業發展停滯不前,面臨後繼乏人的態勢。

始於2008年,《技藝道融合:基於大足石刻的民間傳統工藝專業産教融合建設探索實踐》課題研究以傳承石雕技藝、弘揚石刻文化為使命,以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基本理念,擔起破解石雕石刻新專業建設一系列問題的責任,有效變革傳統家庭作坊式“師帶徒”培養模式為“技藝道融合”培養石雕石刻專業人才,為推動大足石雕技藝傳承模式改革,服務地方石雕産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問題篇:萬丈高樓從地起

石雕石刻新專業建設過程中,面臨一系列問題:缺乏專業教學標準,需要邊教學實踐邊研製;缺乏課程教學資源,先短期培訓後學歷教育,需要先編寫講義後開發出版教材;缺乏技藝傳承師資,需要內部挖潛外部聘用,組建師資團隊;缺乏實訓實習基地,需要內部籌建外部徵用,校企深度合作;新專業建設一切從零做起,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也就是萬丈高樓需要從地起。

措施篇:投石問路永向前

一是多維研究制定産教融合人培方案。二是多方借力建構課程體系、開發課程資源。三是多措並舉組建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四是多樣推動建設實訓實習基地。校內建石雕石刻工坊,辦實體企業公司成教學性、生産性實訓基地,通過引企入校、入企辦學的方式將企業建成學生跟崗、頂崗實訓基地和就業基地。

創新篇:一花獨秀不是春

本課題研究成果具有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開發了全國首個中職石雕石刻新專業。二是建構了“技藝道融合”民間工藝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確定“雕刻”作為技術錘鍊重點,以此確定課程設置及內容與要求;明確“代表作品”“精品”形象習染作為藝術鑒賞策略,強化學生人文知識積澱和人文情懷培育;弘揚“精善”文化作為精神傳承境界。越來越多的師生認同、支援並選擇自覺投入到民間工藝的學習和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學校開辦的創業街八個工作室石雕、根雕、剪紙、石畫、陶藝、布藝、扎染、版畫,就吸引了大量師生的熱情參與,練“技”、習“藝”、傳“道”。三是組建了全國唯一的大足石刻職業教育集團。

“技藝道融合”民間工藝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成效篇:萬紫千紅春滿園

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推廣,成效顯著。2018年被教育部表彰為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展望未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改革創新、砥礪前行,石雕石刻專業建設再續新篇章,為傳承民間技藝、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再做新貢獻。

八、傳久遠:走向未來的職教文化行動

未來,以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建設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堅定“四個自信”,實施學校文化育人創新行動,遵循文以載道、育人為本、以文化人、彰顯特色原則,採取凝練學校核心文化、精選優秀文化進校園、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策略,實施精善教育,打造文化品牌,推進精善文化提檔升級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精善校園文化高水準文化育人的整體功能。

通過深化精善教育課題研究,精善文化引領再提升,研製科學的文化建設方案,突出精善文化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崗位文化的高度融合。建設精善文化育人環境,環境育人功能再彰顯,嚴格施行室內室外精善文化建設方案,優美文化環境,濃郁育人氛圍,凸顯環境育人功能。開展精善主題文化活動,以文育人作用再滲透,將精善文化理念全面滲透到學校管理、教學育人過程,凝成師生精善品性,培養德技兼修技能人才。展示精善文化建設成果,以文化人功效再多樣,用影像、作品、媒體宣傳、活動交流等形式展示文化建設成果,將精善文化品牌打造成為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一張名片,在全市中職學校産生示範作用,在市內外産生廣泛影響。


圖文來自大足職業教育中心

(執筆人:徐其鎂、楊朝軍、劉強、羅在兵、伍添澤、康道德、李再明、羅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