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大足區印發《大足區建設體育強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快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産業協調發展,開創大足區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體育強區。
提升全民健康整體水準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圍繞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建設,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城鄉、行業和人群間均等化。
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加強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多功能運動場、健身廣場以及足球、籃球、羽毛球等場地設施建設,依託城區天宮河濕地公園打造全民健身中心。規劃建設能串聯各鎮街的具有大足特色的自行車騎行道、健走步道、登山步道。持續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打造群眾體育品牌賽事活動,每年爭取舉辦1次國際級、2次國家級、3次市級、4次區級大中型賽事活動,推出大足區獨有的IP賽事。聯動川渝兩地持續開展好環龍水湖半程馬拉松賽、國際男籃系列賽等,全力辦好2022年全國定向錦標賽。
完善全民健身組織體系。以大足區體育聯合會為統籌,加強單項體育協會建設,並有序向鎮街延伸,完成點、線、面覆蓋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帶動各類體育項目和群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定期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每年培訓人數不少於150人。
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加快全民健身場館設施的大數據、智慧化發展,開展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配合接入體育重慶線上惠民服務平臺等智慧體育服務平臺,擴展體育宣傳途徑,及時發佈賽事、活動、場館、科學健身等資訊。
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優化競技體育項目結構。以大足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為龍頭,依託競技體育特色學校,發揮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的社會力量,不斷增項擴項。優化項目結構,強化基礎項目、體能項目、集體項目,突出各項目的競爭意識和基礎體能,重點打造田徑、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圍棋、武術等項目。
構建科學訓練體系。加大教練員培訓力度,引進先進的訓練理論和訓練方法,提高教練員訓練水準,深化對項目訓練競賽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提高訓練效益與品質。加強與市運動技術學院和市級體校的合作,積極創建各單項體育訓練基地,共建高水準運動梯隊。
夯實體育後備人才基礎。深化體教融合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訓練、競賽活動。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積極舉辦多樣化青少年體育賽事。加強競技體育特色學校建設,構建體育教學、訓練課程“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
強化競技體育服務保障。加大體校備戰投入、保障訓練及參賽經費。增加訓練場地等體育設施資金投入,改善項目訓練條件。完善重大賽事參賽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運動員、教練員訓練積極性。
推進舉辦高水準賽事和發展職業體育。積極申辦和參加國家級、市級競技類錦標賽、冠軍賽等體育賽事。支援大足區體育協會和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和承辦高水準職業體育賽事活動。
加快體育産業體系建設
建立體育産業體系。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出臺鼓勵體育産業扶持政策,規劃打造“一基地、兩高地、多中心”體育産業發展格局。
培育體育市場主體。深化體育産業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體育産業資訊平臺、資源交易平臺和金融支援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研發機構合資合作,提升産品研發能力,力爭引進1個以上國際國內知名體育用品品牌。培育1—2個具有特色、創新力強的體育産業企業。
促進體育消費升級和産業融合發展。出臺鼓勵體育消費有關措施,推動體育與養老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教育培訓等的融合,促進體育旅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體育廣告、體育影視等相關業態發展。打造體育服務綜合體,推動體育與住宅、休閒、商業綜合開發,通過融合發展培育體育消費新熱點。
提升體育産業服務水準。建立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體系,規範體育市場秩序,優化體育産業營商環境。完善體育資訊公開制度,加強體育産業統計和綜合行政執法。推動體育智慧化發展,促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體育産業中的應用。
加強體育文化宣傳推廣
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和地區體育歷史文化內涵。加強優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和創新,創建全國圍棋之鄉、武術之鄉,推廣龍舟、梅絲拳、萬古鯉魚燈、中敖舞龍等傳統體育項目。
推動運動項目文化建設。文體結合,挖掘體育運動項目特色、文化和團隊精神,講好體育文化故事。以各類賽事為平臺,舉辦以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活動。
加強地區體育賽事活動交流。積極承辦全市單項賽事和區域賽事,以邀請賽的體育方式帶動文化交流,形成特色體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加快提升城市體育功能。
深化川渝兩地體育合作交流
推動川渝體育融合發展和合作交流。促進兩地全民健身運動開展,推動川渝兩地公共體育場館等資源設施建設和開放共用。落實川渝兩地體育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框架協議,加強與四川區縣體育單項協會、社會組織和體育企業的交流與共建,促進兩地體育發展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增強區域間體育交流和對外影響力。推動體育項目合作和競技人才交流培養,聯合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熊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