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甘甜
近日有媒體報道,部分農家書屋、農村大舞臺、村史館、活動中心等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不接地氣、閒置率較高,高大上的農家書屋大門緊閉,嶄新的圖書一本本“沉睡”在書架上,老百姓覺得浪費,幹部也無奈。
農村文化設施成擺設,源頭在盲目建設。一些地方建設標準不切實際,給設施標準下“硬杠桿”,比如要求文化活動廣場面積,要求配套音響樂器,等等。這樣“一刀切”的標準,把“夠用就行”變成了“統一看齊”,把選答題變成了必答題,造成一些場地受限的山村也得絞盡腦汁建大廣場,當地幹部為了達標發愁,錢花了不少,效果卻沒有達到,老百姓也不買賬。
把農村文化設施建起來,更要用起來。一些地方重建設輕管理,把需要長期打造的農村文化等同於一次性投入的場館建設,把場館建出來就交差完事,不管後期設施維護,不持續更新內容,場館內也缺少專門值守講解、組織活動的人員,大門常常一鎖了事,打著老百姓旗號修建的場館,老百姓卻想用用不上,這樣走形式的場館,還不如不建。
把農村文化設施用活,需要基層的新思路和實做法。農村文化設施做得好,既能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需要,又能繁榮鄉村文化。鄉村文化振興,沒有一勞永逸,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須持續發力,不搞“一刀切”,在設施標準上要因地制宜,在內容供給上要精準對路,把建設和維護結合起來,把完善硬體和提升軟體結合起來,讓更多農民願意走近農村文化設施,讓這些設施發揮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