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2月28日訊(記者 和海佳)“嵌身”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阿爾巴尼亞是東歐沿線重要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歷史傳統悠久。當世界擁有了開放與交流,距離不再遙遠。“因商貿和人文往來增加,我國非通用語言專業呈現繁榮趨勢。”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阿爾巴尼亞文化學者柯靜表示:“小語種學科建設體現了國家整體政治經濟水準,當語種需求越多時,恰恰是國家在全球發展的最好時候。”
196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阿爾巴尼亞語專業,是目前亞洲地區唯一同時開設阿爾巴尼亞語專業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的高等教育學府,畢業生遍佈海內外。
2018年,阿爾巴尼亞向柯靜頒發“國家貢獻勳章”,表彰她在阿爾巴尼亞語言與文化傳播領域的貢獻,柯靜成為首次獲得阿爾巴尼亞“國家貢獻勳章”的亞洲學者,這也是繼美國、英國後阿爾巴尼亞第三次將“國家貢獻勳章”授予外籍人士。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阿爾巴尼亞語言文化學者柯靜。中國網記者 和海佳 攝
日前,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持續推進,為國家科研人才隊伍“輸血”。柯靜表示國內小語種專業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複合型與復語型語言人才,“中國走向世界,小語種畢業生不再是單純的翻譯,而要成為‘1+X’專業人才。”
把握當下,面向未來。今年適逢中阿建交70週年,以阿爾巴尼亞語為圓軸,深耕非通用語言教學與對外宣傳領域近30年,柯靜體會深切:“在不斷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更加欣喜于祖國的騰飛發展,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
小語種專業發揮智庫作用 建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
20世紀80年代初,柯靜踏上改革開放後首批赴歐洲學習阿爾巴尼亞語的留學“班列”,學成歸國後於1990年至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阿爾巴尼亞語專業任教。
伴隨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與全球戰略佈局的變化,包括阿語在內的非通用語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1世紀後中國阿爾巴尼亞語言文化研究駛入“快行道”,2000年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招收阿爾巴尼亞語碩士研究生,201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巴爾幹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圍繞巴爾幹問題開展研究,為深化中國與巴爾幹地區的政治、經濟、人文交流提供智力支撐。
柯靜表示,阿爾巴尼亞語專業從本科發展到研究生,從語言文學授課為主擴展到國別區域研究,從相對單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到現在成立國別區域研究中心,碩果纍纍,“本次獲得阿爾巴尼亞‘國家貢獻勳章’是對北外阿語教學科研以及中阿人文交流等工作的肯定,是對我國阿語語言文化工作者集體努力所取得成績的肯定。”
柯靜説,高校科研人員做語言文化研究的時候,還要對對象國的政治、經濟、歷史等進行全方位地了解和研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更好地發揮智庫作用。”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廣場。
培養寬口徑小語種人才 搭建中阿人文交流平臺
“非通用語言教師需要到對象國實地考察。”柯靜認為,應增加非通用語言教師的國際交流機會,“要拓寬小語種教師的接觸面,讓他們多去對象國及周邊國家調研考察,多去世界一流大學學習交流。”
柯靜稱目前應培養高品質、寬口徑的小語種人才,而這需要教師視野更為寬廣高遠,“如果想給學生一桶水,老師就得有十桶水。老師自己要先具備復語型和複合型知識構架。”
五年來,橫跨歐亞大陸千山萬水,“一帶一路”建設朋友圈持續擴容,文化交流活動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據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阿爾巴尼亞人來到當地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參加漢語水準考試,走近中華傳統文化。
共慶中阿建交70週年 經典圖書互譯呈新亮點
1949年11月,新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建立外交,攜手共進。今年適逢“中阿建交70週年”,1月25日,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周鼎會見阿中友好協會會長納諾時表示,將共同努力深化新時代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一帶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中阿合作與民心相通。
以中阿建交70週年為契機,目前中國阿爾巴尼亞經典圖書出版工作不斷推進,其中包括23本阿譯中圖書以及25本中譯阿圖書。此外華為、中興等一批中方企業近年來赴阿積極開展經貿合作,推動中阿多方交流。
日益活躍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人員互動,為中阿關係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輝映著國家發展騰飛的高光時刻。
“30年前留學時,當地人知道我來學阿爾巴尼亞語,對我就像貴賓一樣。有一次路過正在關門的書店,店員看到我走過來,便熱情地問我‘中國人,你要買我們的書麼’,並馬上把門打開。”回顧過往今夕,柯靜表示:“要以語言文化傳播為媒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支援中國企業走出去,增強中外交流,在‘一帶一路’共建上實現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