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0月23日訊(記者 和海佳) 靜臥伶仃洋橫跨三地,世界最長跨海橋梁——港珠澳大橋歷時九年建造將於10月24日正式通車,猶如南海上飛架起一條白色“臥龍”將天塹變通途,為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強勁助力。
“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港高鐵同為內地與香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合作工程,便民、利港,讓香港騰飛再創高峰。”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在採訪中表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進一步形成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在人流、物流等方面的無縫對接,為香港及整個大灣區的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與新機遇。
聯繫更遠,方能成就更多可能。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南方這片活躍度高漲的經濟熱土,正以嶄新姿態吸引著各界的關切目光。
蔡冠深形容“香港精神”集中體現為“創新底下的拼搏精神”,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滿懷期許:“粵港澳三地可聯合在廣東境內興建全球最大的貨運樞紐,另外為在大灣區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人士發放綠卡,提供通關、居住等便利,同時在大灣區設立港澳人士可參與的社會保險機制,比如香港人能在內地領取香港政府發放的生活保障金,讓大灣區發展從人到物都流動起來。”
蔡冠深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受訪者供圖)
開放引資 香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蓄勢待發
港珠澳大橋通車、廣深港高鐵貫通迎客······近日在大灣區交通網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背後,蘊藏著蓬勃的發展潛力與綠意明天。
“灣區經濟是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香港要通過大灣區平臺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促進香港和內地的科技合作。”蔡冠深表示,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有香港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深圳聚集了不少實力雄厚的科創企業,要加強深港合作,推進科研産業基地落地。”
蔡冠深稱,大灣區主導産業要與科技聯手,推進全産業鏈升級為智慧化工業4.0時代,建造高端製造業。
灣區經濟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包含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9市與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是目前中國經濟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和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許多經濟指標與世界三大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相當。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8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任組長,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澳門特首崔世安均擔任小組成員。
大灣區海上交通樞紐優勢同樣有待增強。“要發揮香港在航運保險、船舶檢驗、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和客貨源優勢,形成多贏。”蔡冠深建議,粵、港、澳三地應聯手在廣東省內興建全球最大的貨運樞紐,連接中歐班列及南向通道,增進大灣區整體航運競爭力,舒緩香港、深圳及前海的土地壓力。
蔡冠深進一步説,應完善粵港澳五大機場合作機制,“設立聯營公司,推進珠三角空域精細化管理,提高空域使用率和空中交通處理能力。”
蔡冠深主持“印尼-香港商界交流會”。(受訪者供圖)
挖掘香港金融産業優勢,促進大灣區銀行金融行業發展也至關重要。對此蔡冠深認為,要擴大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構建三地相容的電子支付平臺,提供跨境汽車保險、大灣區綜合保險等服務,推動大灣區金融體系與國際接軌,“三地有資質的銀行發行大灣區提款卡及信用卡,銀行可跨境支援儲蓄和支票賬戶,支援澳門元、港元、人民幣甚至多種外幣的支付存取。”
發放大灣區綠卡 鼓勵三地高校合作辦學
伴隨一橋飛架三地,“粵港澳半小時超級城市群經濟圈”加速形成,世界級大灣區揚帆起航,構建合理完備的人才保障與人員流動機制尤其重要。
蔡冠深表示,可發放大灣區綠卡,為高校學科帶頭人、高級科研及技術人員、企業高管等為大灣區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高端人群提供通關、居住、醫療、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那麼面對諸多發展變化,如何讓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工作生活?
蔡冠深建議,應積極推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提升港澳居民及企業在大灣區廣東境內投資、發展、定居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蔡冠深提出,在大灣區設立港澳人士可參與的社會保險機制,讓香港人可在內地領取香港政府發放的生活保障金,而在廣東境內長年工作或深造的香港人士可在大灣區甲級醫院使用香港醫療券,“向灣區其他地方去推廣深圳已給予港人的各種市民待遇,比如允許香港長者免費乘坐公交車、港人繳存住房公積金、港人家庭在深圳可購一套房等。”
教育是為大灣區建設輸入優質人才的智力保障。蔡冠深稱,深度整合大灣區高等教育資源,支援三地高校合作辦學,鼓勵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目前粵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項目已接近190項,但仍需採取新舉措,支援香港高校到粵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讓,為灣區創新産業提供人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