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區縣"兩會"探討養老模式 老人需求不出社區

發佈時間: 2014-01-14 10:18:41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王海燕 | 責任編輯: 王靜

區縣“兩會”期間,養老問題備受關注。本市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戶籍總人口比例已達到20.3%,這意味著每5個人裏有1個老年人。從老年人的需求來看,多數老人還是願意養老不出社區。如何為老人創造就近養老的條件,各區縣都在做有益嘗試。

有句老話叫“故土難離”,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來説尤其如此:守著家,有熟悉的街坊、合口的飯菜、充滿親情的環境……條件再好的養老院,離群索居也沒意思。

為了滿足老人們的這種願望,朝陽區養老服務立足於“不離故土”。記者從正在召開的朝陽區“兩會”上獲悉,該區已有1016家企業與政府簽約成為養老服務供應商,到府提供送餐、打掃、洗衣、陪看病等各種服務。社區裏,還建成38個托老所、485個日間照料室、368家老年餐桌隨時接待,朝陽區96%的老人服務需求可以就近得到滿足。

服務人員隨時到府

一大早,和平街街道和平家園社區的一個家政服務公司裏,電話此起彼伏響個不停,有叫小時工打掃衛生、做飯的,有約護工做康復訓練的,還有需要洗澡、剪指甲的……

“來電話的80%都是老年人,”公司負責人程女士介紹,和平家園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四成居民年齡超過60歲,對家政服務的需求很多。去年,這家公司與朝陽區政府簽約成為養老服務供應商,提供日間照料、精神慰藉、醫療康復等各類服務,老年人可以用養老助殘券支付費用。

家政服務員左國芳拿上血壓計,準備去七區303室為儲大爺做康復訓練。這個家政公司有上百名服務員,其中15人具有專業護理資質。

81歲的儲若仁和老伴李秀玲已經等候在家中,“自從上次得了腦血栓,這右胳膊就不得勁,”儲大爺吃力地抬了抬右臂,“每個星期約小左來一次,幫我活動活動,有點好轉。”左國芳邊給老人活動,邊家長裏短地聊著天。

“我們老兩口一月退休金6000多,本想找家郊區的養老院,可是考察下來都不滿意。”李秀玲説,“太遠了,孩子去一趟不方便。”儲若仁也説:“這麼大年紀了,陌生地方還怕不適應哩,還是在家好,街裏街坊都是熟人。”

“除了小左,還有別的家政服務員給我們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生活都不用發愁,這多方便啊。”兩位老人説著。

願意在家養老的人很多,為了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朝陽區民政局選擇了一批資質好、特色突出的企業作為養老服務供應商,目前已簽約1016家,涵蓋家政、餐飲、康復等10個方面,建立了“15分鐘為老服務圈”,服務卡發放到每位老人家中,只需一個電話,服務人員隨時到府。年底,政府通過民意測驗、專家測評等方式給這些企業打分,優勝者給予獎勵,不合格則被淘汰。

養老不出社區

早上6:40,90歲的張軒老人坐上了麥子店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班車,接下來,班車要繞著農展館南裏、棗營北裏等幾個社區轉一圈,將18位老人送到養老服務中心,而老人們,將在這裡度過輕鬆愉快的一天。

進了中心,早點已經擺上了桌,油餅、包子、豆漿、小米粥,都是老人愛吃的。吃完早飯,老人們有的在院子裏遛彎兒,有的在房間畫畫、寫字,有的約上街坊鄰居在活動室打牌、下棋。

張軒戴上花鏡,細細瀏覽著當天的報紙。“以前住過通州的兩個養老院,離家太遠,兒子們又把我接回來了。”老人説,自從家門口這個“托老所”建成,他就和老伴兒天天來,“每天專車接送,管一天三頓飯,老街坊們在一起也處得來,哪兒也不去就在這兒養老嘍!”

2011年,霞光裏社區居委會騰退辦公用房建成了這家“托老所”,一共10個房間,每個房間設兩張床、洗手間,另外還有活動室、棋牌室,院子裏就有一間社區衛生院,餐廳距離步行僅兩分鐘。並且,聘請一家專業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服務。

如今,朝陽區建成38個社區“托老所”、485個日間照料室、368家老年餐桌隨時接待,此外,每個街鄉建成一所養老服務中心,加上區級養老管理中心,基本建成三級養老管理服務中心,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養老服務。

看病不出養老院

一方面,養老機構缺乏專業醫護人員與設施;另一方面,大型醫院又無法長期為老人提供住院護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2年,朝陽區選取恭和苑、北焦養老院為“醫養結合”試點,為養老院引入專業醫療機構,老人看病不用走出養老院。

位於東三環附近的恭和苑老年持續照料生活社區佔地13000平方米,目前已入住70多位老人,多數是以前居住在周邊樂成公館、蘋果社區等地。除了享受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之外,這裡還設了24小時醫務室,為高齡、失能、慢病老人開展醫療性護理,並與120急救中心開展長期合作,每天提供一輛急救車應急。

“一般的糖尿病、高血壓等老人常見慢性病,在醫務室裏就可治療。”恭和苑負責人徐馥卿介紹,醫務室里長期有3到4名全科大夫坐診,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84歲的老人張堅自從一年之前搬來恭和苑居住之後,就喜歡上了這個服務完善的養老院。“有個小痛小病,醫生隨時為我檢查身體,床頭還有個呼叫器,身體不舒服,按一下就有護士過來查看。”

今年起,恭和苑還與協和醫院開展合作,引入慢病管理系統,並且定期邀請協和醫院專家到府為老人會診、講解慢病知識等。“下一步,我們還將對接協和醫院,爭取為老人們開通遠端視頻會診、電話會診等,老人不出養老院就能享受到高水準醫療服務。”徐馥卿説,“醫養結合”還將與醫保掛鉤,吸引更多老人就近治療康復。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