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立法居住證有望納入計劃

發佈時間: 2014-01-14 09:58:48 | 來源: 北京晨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地下人防工程出租房安全隱患多,不少區縣已開始整治。晨報記者李木易/攝

原標題:居住證制今年有望納入立法

交通擁堵、人車搶道、尾氣熏人,提到“城市病”,市民恐怕第一反應就是交通問題了。在這次治療城市病的4條深化改革政策裏,“完善交通治堵”機制赫然在列。實際上,這些年為了治堵,北京沒少下工夫,而今明兩年,更多細化與創新的舉措即將出臺。

另外,過快膨脹的人口規模,給特大城市帶來一系列管理難題,從資源到環境均不堪重負。這次的深化改革“首都篇”也對人口調控機製作了部署。

今年立法居住證有望納入計劃

原文:落實中央關於“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科學制定人口總量中長期調控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完善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等人口調控措施。落實人口調控屬地責任。實施居住證制度。

解讀:北京晨報記者注意到,“實施居住證制度”這一明確提法,無疑意味著北京的居住證管理將結束長達數年的摸底、調研與論證準備,進入真正的落地階段。

2013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則相繼出臺了居住證制度。

上海2013年7月實施《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採取積分制,持證人可享受子女教育、社會保險、住房、基本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待遇。

相比上海等地,北京的準備工作稍顯漫長滯後。北京晨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12月的北京市政協“新城人口問題”重點督辦提案座談會上,市綜治辦相關負責人就曾透露,北京市流管辦和市公安局已開始採集流動人口與出租房屋的資訊,並將其納入了第二年的立法調研項目。2010年起將啟動推廣帶有資訊、服務功能的居住證。

2012年的北京黨代會上也提出,要積極探索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措施,推行居住證制度。公安機關為了居住證制度的推出,正在進行全市實有人口的全覆蓋調查,為居住證制度奠定基礎。

北京市法制辦在2012年政府立法工作計劃新聞發佈會上也曾透露,北京居住證管理當時有一個大的框架,涉及居住證管理、與暫住證制度的區別、取得的條件,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險、購買住房、考取駕照等問題上發揮哪些功能都在研究之中。

北京市居住證管理辦法目前仍處於調研階段。北京晨報記者昨日從相關人士處獲悉,居住證管理辦法有望列入2014年政府立法計劃。

●專家建議

北京居住證制度需要提速出臺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鵬稱,據2010年普查,在北京生活6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有704萬,結構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除此還有30多萬的老年人,是隨遷過來的父母,還有一部分兒童。另外,中關村科技類人才和社區服務人才,基本都是外來人口發揮了主要作用。外來人口解決了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彌補了行業和職業上的缺陷,職業伸展型、服務型勞動力得到補充。應該肯定這些青壯勞動力對首都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加快居住證制度建設,使其能平等獲得相應公共服務。

他建議,北京建立居住證制度的條件,可以參照上海、天津等模式,“它們都屬於特大型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也屬於控制人口規模的範疇。所以相應限制條件,比如納稅或繳社保的年限,這能夠使社會更加有序化提供公共服務。不是所有到北京的人都能得到這些,真正需要得到這些服務的人,是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做出貢獻、已經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

他認為,持證人口與戶籍人口的福利可以有一些差距,但在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應享受平等的待遇。比如目前大量隨遷子女集中在城鄉結合部、條件不算好的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了競爭。在實現平等的公共服務的情況下,這些孩子應該獲得更多的資源。

杜鵬稱,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大背景下,加快社會化進程的背景下,北京有必要儘快出臺居住證制度。晨報記者張璐

低排放區最快明年收“擁堵費”

原文:落實嚴格的汽車總量調控政策和區域限行政策。

解讀: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的機動車總量調控包括“保有量”和“使用強度”兩個方面,北京機動車“三高”即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高速度增長的問題突出。按照“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要求,市交通委、市環保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低排放區政策和徵收排污擁堵費政策。此前發佈的《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任務分解表中已經明確,在2015年,低排放區收取擁堵費將擇機實施。

“擁堵費政策現在要多部門一塊研究,不是簡單地收擁堵費。我們的目標是治污和治堵相結合,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享受到更多的藍天。”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説,未來到底是收取排污費還是擁堵費,都在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方案。“制定低排放區政策前,先要搞清楚哪些區域是污染最嚴重的。”下一步,本市將借鑒國外經驗,分析北京道路交通運作、尾氣污染監測數據,深入研究適合本市特點的政策方案以及技術保障手段,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形成完善的方案後適時出臺。晨報記者陳琳

控制強度限制小汽車過度使用

原文:理順交通綜合執法體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科學和行政手段,控制機動車的使用強度,引導綠色出行。

解讀:北京小汽車使用強度過高,有數據可證。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北京使用小汽車在5公里內的高達44%,而這段距離其實用不著開車,完全可以通過公共交通或者騎車、步行解決。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説,“1986年北京自行車出行比例達63%,去年這一比例不足13%,20多年來平均每年下降1%至2%。過度使用小汽車,對騎車、步行的環境損害很大,這是一個惡性迴圈。”晨報記者陳琳

精細管理“三規合一”提前佈局

原文: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加強規劃、財政、投資、産業、價格等政策手段的協調配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解讀:破解“城市病”,不僅是疏堵、控人、治霾,更多還要講究一個“水磨工夫”從小處全面入手,從基層紮實推進,也就是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而在頂層設計上,則需要整體規劃的深度整合與細緻配合。

北工大規劃係副主任武鳳文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三規合一”使規劃統籌協調性更強。目前很多地方的總體規劃在修改,因為社會發展較快,土地利用、城市職能功能、産業等都在發展變化,為防止總規在幾年後“過時”,所以進行一些修改。另外,在規劃設計中,一般先做土地規劃,再做總體規劃,因為土地規劃較宏觀,一些細節和調研還不夠詳實,在後期總體規劃時,在用地上可能會出現偏差。“三規合一”使規劃統籌協調性更強,更融合,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重復工作。

此外,北京此前多個區縣實施了“網格化”管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把現已陸續成型的城市管理網格、社會服務網格、社會治安網格有序對接,推進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與城市運作監測平臺資訊共用,大幅度提升本市的基層服務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