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業態變了,圖書市場如何變

發佈時間: 2023-04-23 09:26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姜天驕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從單一的紙質書購買到生態環保的二手書交易,再到形式多元的線上閱讀,豐富的閱讀方式為消費者營造了全新的文化體驗。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調查顯示,年齡越大的人越喜歡讀書,學歷、收入越高的人,讀書越容易“上癮”。今天,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市場又應該如何滿足讀者日益多元的閱讀需求?

賣紙質書更賣服務

2022年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高於2020年的4.70本;有45.6%的成年國民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20年上升了2.2個百分點。

雖然線上閱讀方式層出不窮,但紙質書仍擁有廣泛的閱讀群體,實體書店依然是很多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坐落于上海北外灘的建投書局是上海獨一無二能看到江景的特色書店。在外企上班的白領陳燕萍喜歡在週末的午後來這裡看書,“感覺生活慢下來了”。雖然書店也融合了文創、輕食餐飲等多元産品,但來這裡的讀者主要還是以閱讀為主。“這裡的書種類豐富、分類細緻,雖然電商平臺有很多暢銷書榜單,但我還是習慣來書店選書。”陳燕萍説。

市場在變,消費者需求也在變。對於實體書店來説,只賣暢銷書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建投書局所做的是充分發揮選品優勢,突出特色,精準匹配讀者需求。例如,建投書局長期致力於紅色文化傳播,並不斷深挖人物傳記內容,持續推出主題人物展覽,實現了品牌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建投書局的另一大特色是聚攏優質文化資源,提供文化服務。這裡舉辦的讀書會經常請上海知名文化學者到現場講課交流,讀者通過公眾號報名只需要到店購買一本書就可以參加。活動推出以來廣受好評,基本場場滿座。建投書局文化顧問總監陳佳佳告訴記者,線下實體書店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轉變單純賣書或銷售商品的思維模式,打造以書為核心的文化服務。

像建投書局一樣,很多特色書店已經把自己定位成文化服務企業。這類書店更注重品位的打造,致力於開拓更多社會公眾文化服務,而非盲目擴張店面。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説,在當下的全媒體環境下,實體書店不能再做單純銷售文化産品的場所,而是應該成為科學知識傳播和文化教育的窗口。

新書舊書精彩紛呈

近年來,二手書市場迎來爆髮式增長,逐漸成為圖書消費領域的新潮流。

在北京多抓魚書店,沒有推銷,沒有促銷,豐富而隨意的書籍陳列,全憑讀者去發現。“雖然是二手物品,但是每本書都被精心護理、重新塑封,看起來很乾淨。”“這裡連傢具都是二手的,配上咯吱作響的木地板,給人一種環保的感覺。”“挑選二手書,更多的是在尋找淘寶的樂趣。”記者採訪多位讀者後發現,他們對購買二手書表現出強烈的認同感,並喜歡將購買二手書與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聯繫起來。從寄賣端而言,把不需要的書放到二手書店寄賣,既避免了浪費,又賦予了書籍第二次生命,形成了正向迴圈。

過去,我國二手書市場主要集中在高校附近,實體店稀少、規模不大、資訊滯後,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隨著二手書網路交易平臺大量涌現,孔夫子舊書網、多抓魚平臺等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二手書交易平臺,擴大了二手書的交易範圍和交易群體。

多抓魚平臺創始人魏穎表示,從二手書市場可以看到我國迴圈經濟的蓬勃發展。書籍的迴圈不同於其他物品,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對於某些群體,特別是學生,閱讀需求旺盛又對價格比較敏感,通過購買二手書,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更多的閱讀機會。

魏穎還發現,電子書的價格同紙質書的差距正在縮小,閱讀體驗同紙質書相比又存在差距。在用戶的消費心理層面,他們更希望自己花錢購買的是有形的東西,因而付費傾向性更強。魏穎認為,二手書市場具有一定潛力和發展空間。國家越來越重視環保政策的推進,也為二手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二手書市場火爆會影響新書銷售嗎?業內人士分析,新書舊書,兩者是互補的關係。總有人想要新書,也總有人需要二手書。而且很多二手書是已經絕版的稀缺資源,開拓二手書市場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選擇。

線上閱讀呼喚精品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迭代升級,我國居民閱讀方式變得更加多元。一些平臺發佈的數據顯示,消費者閱讀偏好發生改變,電子書、有聲書成為許多人的首選。網路視聽行業也在為閱讀積蓄動力。《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指出,網路視聽已經不再只是娛樂手段,開始成為人們獲取資訊、學習知識的渠道,具有看新聞、學知識需求的短視頻用戶佔比超過30%。

不過,網上的閱讀內容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對讀者造成很大困擾。“我通常會選擇一些比較專業的閱讀平臺,比如知乎、帆書等,通過付費成為會員後,不僅可以閱讀到大量優質內容,還可以參加一些線下活動。”北京讀者魏威説。

網際網路內容平臺成為越發流行的書籍閱讀方式,現代人願意為優質的電子書籍付費。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知乎的月均付費會員數達到1300萬,年度付費會員收入超過4億元。而知乎付費會員的權益正是可以免費閱讀大量內容。

讀者選擇網路閱讀平臺,還因為這裡的內容選擇更加多元。以知乎為例,付費會員權益中包含的閱讀內容十分豐富,既有經典名著的電子版,比如《三體》《人類簡史》以及2022年知乎獨家首發的《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等;還有平臺用戶生産的原創內容以及專欄、小説等,包含國內外的期刊雜誌、論文等。其中,平臺上短小而優質的原創故事內容頗受會員用戶歡迎。當代人的閱讀除了嚴肅內容,娛樂消費也逐漸成為新趨勢。

當前,大眾傳播媒介發展迅猛,除了文字之外,音頻、視頻、名師大咖等圓桌討論,都成為人們獨特的閱讀方式。知乎2022年從平臺上高品質的原創內容出發,策劃了對談類節目《荒野會談》,關注當代人精神生活,吸引了全網年輕人關注和探討,播放量破億。在今年的4.23世界讀書日,知乎又進行了特別策劃——“在明天之前”跨界談話,邀請各行各業的青年藝術家進行思想碰撞。對當代人來説,面對飛速發展的世界,去體驗、去參與、去討論也是一種閱讀。

知乎戰略副總裁、社區業務負責人張寧表示,面對多元化、多形態的網路閱讀環境,各家線上內容平臺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提供更多精品內容,共同促進行業發展,滿足廣大用戶內容消費需求。知乎也將堅持“生態第一”戰略,在內容建設方面持續投入,構建優質的討論場、閱讀場。(記者 姜天驕)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