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雙週協商座談會綜述

發佈時間: 2023-04-03 08:3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包松婭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這樣強調,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作出部署。

一年之計在於春。3月31日,全國“兩會”後十四屆全國政協首場雙週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匯聚于全國政協的協商平臺,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

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實際工作中需打通‘三大梗阻’。”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委員看來,只有解決了實際問題,高品質發展才能更好落地見效,其中就包括打通“主體性”梗阻,也就是人的積極性,打通“政策性”梗阻和“行政性”梗阻。

消除梗阻、促進迴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尹艷林委員認為,在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背景下,還需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基礎設施是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支撐,政府投資要在打基礎、利長遠上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尹艷林提出,還要發揮政府投資補短板、調結構的作用,通過政府專項債資金等金融工具加大産業投資力度,增加民生領域投資。

如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來分析高品質發展的宏觀路徑,須以人的城鎮化為突破口。這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委員的觀點。

“具體要以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為抓手,深化市場化改革,加快社會化改革。”劉尚希表示,要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城鎮化是人口流動的過程,區域規劃、公共服務、投資佈局、轉移支付、編制安排等都要做到“隨人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馬建堂委員在現場跟大家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民間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2013年至2015年平均為58.5%,即便在疫情三年也平均保持在56.6%,仍是固定資産投資的大頭,如何穩住和擴大民間投資,促進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

“要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大力整治拖欠民營企業賬款並支援民企投資貸款,對民營企業‘不敢投’‘不能投’等問題,採取針對性的支援和鼓勵措施。”馬建堂如是建議。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一個不爭的是事實是,大國間産業競爭已經由過去的企業個體級競爭演變為産業鏈供應鏈的系統級競爭,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已經成為我國在大國博弈中爭取有利地位的前提和保障。

“我們要以立法或行政指導的方式,明確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政策在我國産業政策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構建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産業鏈供應鏈安全資訊情報的收集和動態評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委員還提出,可以支援企業借鑒日本“母工廠”制度建設現代核心工廠,把産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製造和創新能力留在國內。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委員同樣關注到了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一些製造企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的動態,引起社會較大關注。但南存輝在調研中發現,部分企業的外遷既有企業産能擴大後主動“溢出”的原因,也有部分企業受逆全球化影響被動跟進的原因,如何把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南存輝認為,要以更有力的法治舉措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給予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企業更大力度的稅費支援,以提高相關企業的根治性,對於那些確實有轉移需求的企業,則要引導其將關鍵環節産業鏈向中西部有序轉移。

“當前在産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融合建設上,需要在政策方面為科創型企業‘鬆綁’‘引流’,激發創新活力。”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向東委員將“強鏈”的落腳點進一步具體到了企業創新能力上。他建議,通過優惠稅率激勵民間風險投資加大流向科創領域的比例,做強資金鏈;完善科創企業定向增發融資政策,做強産業鏈;調整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計劃的員工繳稅時點,做強人才鏈,切實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永生委員來自能源行業,他深知,我國油氣安全供給形勢仍不樂觀,保障能源安全,能源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堅決守住國內油氣供給紅線,建立輪庫動用機制,切實發揮戰略石油儲備價值,不斷增強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話語權。”馬永生説。

大力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

10年前,我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實驗區破土而出,形成了以更大開放促進更深入改革的戰略態勢。

作為上海自貿區發展的見證者,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委員認為,借助改革開放45週年、自貿區成立10週年契機,深入總結經驗,以自貿區提升戰略為契機,或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再闖新路、育新機。

“當前全國已有21個自貿區,適時開展全國統一的自貿區立法是當務之急。”在周漢民看來,自貿區發展除了法治要保障,環境也要優化、開放要推進,要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找到擴大開放與國際規則融合融通的新路徑。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友好包容開放的環境備受外資青睞。當前背景下,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這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委員一直思考的問題。

“針對形勢變化,應精準施策,從擴大開放上提升‘開放競爭力’,做強市場上提升‘市場吸引力’,優化環境上提升‘環境黏著力’。”顧學明説,從某種意義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對於維護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穩外資穩外貿,這也是香港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委員的觀點,根據投資領域積累的多年經驗,張懿宸建議,加速恢復和便利化出入境政策,大力支援發展跨境電商等外貿創新方式,重視並購基金在助力産業鏈重構方面的作用,同時不斷加大對中東資金的引入力度,以積極妥善應對外資外貿中的趨勢性問題。

“外需走弱、訂單下降是當前我國外貿行業遇到的主要問題,支援外貿企業依託境內外展會開拓市場是‘穩外貿’的關鍵突破口。”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河北省委員會會長劉勁松委員在調研中發現,近八成受訪外貿企業表示,通過參展取得的訂單可佔到全年銷售額的30%到80%。

以會展為紐帶賦能外貿高品質發展,劉勁松提出,首先要提升國內展會辦展品質,同時推動出國展覽體制創新,及時幫助參展企業紓困解難,助力企業“走出去”更順更穩。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