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十四屆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亮相”談履職

發佈時間: 2023-03-08 09:17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王碩 孫金誠 | 責任編輯: 張靜

編者按: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綠色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必須強化資源環境這個重大課題的研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十四屆全國政協新設立的“環境資源界”首次亮相,各民主黨派中央聚焦環境資源相關話題紛紛建言,本版對此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有家的感覺真好!”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環境資源界別首次亮相。85位委員分別來自能源、化工、環保等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就是其中一員。

在3月4日召開的環境資源界委員座談會上,谷樹忠作為連任委員代表和該界別的新任委員分享他的履職心得,開場白直抒胸臆:“期待我們就環境資源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提出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這是自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以來,全國政協首次增設界別。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認為,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作出的改變,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舉措,是黨中央回應民生關切作出的重大決定。

時代呼喚 發展之需

其實,早在1998年,全國政協就在專門委員會中增設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以下簡稱人資環委),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沒有設置相應的界別。因此,每到換屆選擇人資環委組成人員或參與委員會工作時,往往只能從經濟、農業、科技等界別或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界別中零散地挑選一些工作領域相關或專業相近的委員。

比如,在環境資源界連任的委員中,印紅委員上一屆在九三學社界別,閔慶文委員、劉俊來委員在農業界別,江桂斌委員、何廣順委員在科技界別……過去,這種方式雖然覆蓋了更廣闊的群體,在研究問題時有助於拓寬視野,但沒有界別“支撐”也容易導致“委員難組織、意見難集中、建議難提出”等問題。特別是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業性相對較強,缺乏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委員和界別長期跟蹤,容易導致調查研究深度不夠,甚至在重大問題上很難表達集體的聲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社會各界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呼聲願望也日益強烈。

此時,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把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委員相對集中起來,以界別為依託,動員他們以實際行動投身於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圍繞領域重大問題組織開展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協商議政,加強民主監督,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集聚眾智、匯聚眾力。另一方面,通過界別渠道發揮委員作用,深入群眾,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大政方針的宣傳引導、解疑釋惑、協調關係、凝聚共識等工作。

“設立新界別是時代呼喚,也是發展之需;是標誌性的黃金時點,也是我們承擔起重任的新起點。”高志國委員認為,身在環境資源新界別,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他表示,“我們將認真做好‘委員作業’,發揮自身專業所長和獨特優勢,對‘國之大者’、民之關切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獻計出力。”

聚焦主業履職建言

新界別為新一屆政協注入一股新風。

在十四屆全國政協2172位委員中,環境資源界是34個界別中人數較多的一個。梳理人員構成,有三成以上是專家學者,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成以上從事能源資源領域相關工作;還有不少來自全國及地方環境資源領域黨政領導幹部。他們既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堅力量。

據記者了解,在今年兩會上,該界別委員高度聚焦“環境資源”主業履職建言。

按照日程安排,兩會期間委員們將進行多場小組討論,其中一場要求圍繞界別關注的主題開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被委員們定為討論主題。

“如今,在‘看得見’的霧霾污染大幅好轉的同時,‘看不見’的臭氧污染日益凸顯。‘中國藍’品質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王新明委員在討論中呼籲,要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持之以恒,建立科學的考評辦法,堅定推進氮氧化物減排。

“我認為要高度重視‘新污染物治理’。該領域尚處前沿新興領域,目前底數不清。”今年兩會上,王新明與幾位界別委員提出聯名提案,建議加強科技幫扶,助力地方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

大江大河的污染治理也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共抓長江大保護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韓君委員提出,開展覆蓋管網價格的污水處理費收費機制改革試點,緩解沿江污水直排等行為。

徐雪紅委員建言,要抓農業節水,管住人造水景觀亂用水,打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通過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發現當地生態環境正發生重大變化,變暖、變濕、變綠、變暗成為趨勢。”樸世龍委員向委員們介紹了最新的科考成果,“總的判斷是,生態保護成效顯著,但面臨新型災害風險。我們建議要繼續加強青藏高原基礎研究,加強地球系統多圈層平臺建設。”

倪晉仁委員在討論中呼籲要加強紅樹林保護的國際合作;蔡中平委員建議大力推進國土科學綠化……

“替河山粧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蔡中平委員的話語或許代表著界別委員們的心聲,“希望我們的建議推動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有序推進能源資源綠色轉型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時代的發展要求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産業體系。

在本屆環境資源界別中,有兩成委員工作背景與資源、能源相關。因此,探討如何在“雙碳”背景下有序推進能源資源綠色轉型就成為界別的共同關注。

李金髮委員指出,目前我國礦産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需要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戰略性礦産海外供給能力建設。

汪東進委員指出,我國能源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油氣對外依存度高的現狀短期尚難改變。建議完善油氣礦權管理制度、加快國際航運保險能力建設等,提高資源安全穩定供給能力。

“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但隨著電力需求較快增長,電力發展和安全保供面臨著新的挑戰。”辛保安委員指出,要強化能源電力規劃統籌,理順能源價格傳導機制,持續推動節能提效。

基於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在能源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在“雙碳”目標要求下,趙建澤委員建議,用綠色低碳發展牽引産業轉型升級,實現對優質資源的精采細採、保護性開採。強化清潔高效深度利用,通過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造,提高回收率等。

錢智民委員提交了關於治理北京風沙源地、保障能源、糧食和生態安全的提案。他建議利用戈壁、荒漠發展新能源産業,將北京風沙源地光伏治沙項目納入國家重大項目工程,借鑒在青海、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的治沙經驗,增加北京及周邊地區清潔能源供給,促進農村農業增産增收,鞏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利用這個界別平臺,我們可以聚焦專業、聚合力量,在交流中讓環境資源這一綜合性大課題進一步體系化、科學化,適應國家高品質發展的需要。”張興贏委員説。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