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做“必答題” 法治中國如何按下“加速鍵”?

發佈時間: 2023-02-22 09:3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邢翀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做“必答題”,法治中國如何按下“加速鍵”?

中新社記者 邢翀

掃黑題材劇《狂飆》開年引發追劇狂潮,其出圈大熱折射出公眾對公平正義的嚮往與追求。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新征程上,如何更好求解法治中國這道“必答題”,開局之年的全國兩會無疑是重要的觀察窗口。

  以良法善治護航新征程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則是善治之前提,科學立法無疑是法治中國的“最先一公里”。

此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立法法修正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作為“管法的法”,立法法是一部憲法性法律,它的修改完善將影響中國今後所有法律的立改廢釋,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意義。

這將是中國立法工作近年來不斷以良法促善治的一個縮影。通過憲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資法、監察法等法律……5年來,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瞄準健全國家治理急需、圍繞民眾關切,將立法工作不斷向民生細微處覆蓋,不斷向改革深水區挺進。

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涉及的各種複雜利益關係的規範協調更須用法律定尺規。按慣例,每年全國人代會將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屆時未來一段時間的國家立法工作“施工圖”“任務表”將披露,外界從中可更好了解中國如何以立法護航新征程。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應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率先突破。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法治政府建設上持續發力,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部署,特別是先後制定兩個“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確立了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例如,“十三五”時期,“放管服”改革作為一項重要著力點持續推進,中國打造“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等制度,為行政權力劃邊界,強調“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不斷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該管的管到位、該放的放到底,處理好“有形手”和“無形手”關係,才能讓公權力不越界、不任性,不斷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

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法治政府建設多有著墨,今次全國兩會上,中共二十大提出的“紮實推進依法行政”“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等部署將從何處發力,料有更為具體的“路線圖”。

守好公平正義的防線

《狂飆》取材于現實,反映捍衛公平正義的中國司法實踐。法治中國建設前進的每一步,都見諸於司法領域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司法案件。

近年來,中國“刀刃向內”進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不斷破解立案難、執行難等有礙公正司法的難點、堵點,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等,以嚴格司法捍衛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司法則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中共二十大要求“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還須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規範司法權力運作、強化對司法活動制約監督等。

在每年全國兩會期間,循慣例,代表委員們還將審議討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屆時從“兩高”報告中,外界可觀察以司法實踐助推法治中國建設的思路。

厚植法治中國根基

建設法治中國,全民守法是基礎,沒有一個公民是局外人。有評論指,《狂飆》大熱,以案釋法成為民眾法治教育的素材,熱議背後是對公民法治意識的一次喚起。

法律的權威源自民眾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可以説,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程度息息相關。在14億多人口中推進法治建設,任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重,而中國一直注重公民法治意識的提升,例如從1986年開始實施第一個全民普法五年計劃,並於2021年開啟實施“八五”普法工作,中國以政府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全民普法。

熱議法律案修訂、關注司法改革、建言國家立法修法……每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依法履職、建言獻策,讓年度政治盛會成為一場“法治公開課”,助益提升全民法治意識。讓法治成為民眾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仍須在全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提升上持續用力。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細胞”不斷激活,法治中國建設將按下“加速鍵”。(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