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剛剛出臺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將糧食安全工作放到首位,要求“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耕地是命根子,科技創新是根本出路。
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保住耕地這個命根子。保住耕地就是穩量提質,核心在建好高標準農田,關鍵在提升耕地品質。近年來,耕地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嚴,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但形勢依然嚴峻。比如,耕地使用率逐年下滑,丘陵山地多,耕地分佈零星破碎,連片面積小,耕地地力變差,中、低等級耕地佔比逐年升高。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每畝投資成本高,國家和地方補助標準與實際投入需求差距大,導致“高標準的標準不高”,未能有效實現高標準農田“能灌能排、機械下田”的目標。
鋻於此,首先應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預算,重點提高各級財政單位面積補助標準,在原有投入總量規模基礎上,切實加大增量投資,統籌用於新建和改造提升項目。二是按照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行差異化補助,制定分類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重點提高對西部地區的投資補助標準。三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每年單列一定政府債務限額支援發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明確政府一般債券資金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最低比例。四是統籌使用全國耕地資源並開展精準農業區劃,將精準區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出臺相應政策法規,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精準規劃緊密結合併落實落地,真正做到高標準農田“能灌能排、機械下田”。五是進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開展糧、草、樹間套輪作,提高耕地和光溫水資源利用效率,為國家糧食安全築牢更加堅實的耕地基礎。
要保障糧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過去幾十年,農業科技進步對我國農業發展的貢獻不容置疑。産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築牢了糧食産能提升基礎;建立了堅實的戰略科技力量,夯實了農業科技創新根基;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新模式,奠定了農業科技服務基礎。新形勢下,我國居民每年應補充肉蛋奶和水産品2800萬噸、口糧1200萬噸,飼用糧達3.95億噸,佔糧食總消費的48%,遠超過33%的口糧消費和17%的工業消費。目前我國口糧絕對自給,僅有2%左右高品質小麥大米進口,用以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但飼用糧巨大的缺口嚴重威脅著“中國糧”的安全。
鋻於我國土地和光熱水資源利用不高、重大新品種仍待突破、生産效率亟待提升等現狀,如何圍繞“作物豐糧、養殖節糧、果蔬補糧、加工促糧、增收穩糧”五大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對確保重要農産品的穩定供給至關重要。
圍繞作物豐糧,主要應通過突破性生物育種、耕地品質提升、作物生産效率提高三大途徑,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優質生産,飼料用糧增産,工業用糧的相對穩定。根據口糧、飼料糧、工業糧的不同需求,開展專用品種攻關,其中口糧以主糧作物優質高抗為育種目標,飼料糧以高産為育種目標,工業糧以高澱粉含量提升為育種目標,並結合糧食需求開展精準農業區劃,保障各類糧食生産和諧共進。
圍繞養殖節糧,可以通過節糧型動物品種選育、飼用玉米豆粕減量替代、飼料轉化效率提升、發展草飼型畜禽肉類等方式節省主糧,解決人畜爭糧矛盾和肉蛋奶的需求增長。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畜禽節糧養殖技術,開發利用農副産物及食品工業副産物等非常規飼料資源替代飼用玉米和豆粕;研發低蛋白日糧技術,優化飼料糧結構提高能量和蛋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草原“糧倉”,大力發展草食家畜生産。
果蔬補糧方面,可以通過水果、林果、蔬菜等特色優質品種的定向選育,研發林果增産、高效設施園藝技術等提升生産效率,以優質果蔬補充百姓的主糧需求,降低口糧消耗和滿足膳食需求。
在加工促糧上,可以通過食品精深加工、精細組合加工、加工利用效率提升等方式,降低生産成本和糧食損耗,促進糧食生産的附加值增加和膳食營養提升。
在增收穩糧方面,我們要在推進數字化、智慧化等技術提高生産效率的同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補貼等精准保障機制。按照“誰多種糧食、種好糧食,就優先支援誰”的原則,將糧食補貼與播種面積、糧食産量等要素掛鉤,加大對産糧大縣、種糧大戶的補貼力度;明確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調整為實際種植者,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讓真正承擔耕地地力保護責任的種植者得到政策實惠。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