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寧夏海原:讓《山海情》裏那方土地泛起幸福的“水花”

發佈時間: 2023-01-31 13: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國網1月31日訊(記者 張寧銳)寧夏海原縣紅羊鄉張元村的老百姓用上自來水已經好幾年,各個自然村的老井安靜地歇息在時光裏,已成為長輩講給孩子們的故事。記者了解到,多年以前紅羊鄉很多村莊的老井是村裏很熱鬧的地方,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哪怕是深夜,也有村民來打水。周邊村莊的地下水井普遍20多米深,且出水量很有限,白天打水人太多,吊水桶往往空下空上,所以有的村民白天在山上幹活兒,夜裏再來熬夜打水。

紅羊鄉張元村孝莊自然村“歇息”多年的老井。 張旭升 攝于2023年1月29日

其實,從紅羊鄉到海原縣乃至整個西海固地區,歷史上之所以留下“苦甲天下”的名聲與乾旱缺水脫不開關係。海原縣雖然名裏有個“海”字,但因地處乾旱帶,年均降雨量僅260—400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達1800—2200毫米),每人平均佔有水量15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0。

近兩年備受關注的電視劇《山海情》,正是取材于海原縣等寧夏西海固地區。大家熟知《山海情》無數鏡頭黃沙漫天,但劇情中的很多人名卻含有“水”字,如水花、水旺、水娃、水水……“我們海吉人,把水看得可金貴了……”女主人公水花的這句臺詞,是當地惜水如命的現實寫照,生活中缺水,就給名字裏取“水”字,祈願後世命裏補水。

當然,僅僅靠名字裏的願望是解決不了用水困難的。為了讓這一方土地上泛起更多幸福的“水花”,海原縣幾代人接續奮鬥。

鬱鬱蔥蔥的植被如厚厚的絨毯,為南華山抵禦地凍天寒。 張寧銳 攝于2023年1月19日

南華山的每個山坡上,幾乎都能看到人工造林不曾停歇的腳步。 張寧銳 攝于2023年1月19日

在海原縣城南望,南華山如翠屏矗立。南華山被譽為海原縣的“母親山”,哺育海原縣城的源頭活水,長期以來主要靠這座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的大山。

網友“黃土高原人”2019年9月在美篇裏曬出的盛夏南華山。 陳本宏 攝

據悉,早在1993年10月,南華山水源涵養林基地建設指揮部就已成立;2004年12月起,這裡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自然保護區;又10年後的2014年12月,這裡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0年來“踏階而上”般冠給南華山的這些名頭,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實實在在重視,是一方百姓真真切切的付出。

南華山的造林有五項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結合。所以記者看到,有的山坡是厚厚的草甸,有的地方是茂盛的松林。

海原縣南華山最高峰夏日俯瞰圖。攝于2022年7月,海原縣 供圖

相關部門提供的南華山的簡介顯示:1993年至2003年,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建造水源涵養林7萬畝;2004年至2007年,通過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工程造林4萬畝;2008年以來,大南華水生態造林12萬畝。

種樹不能“種數”,要保證成活率,要關注整體的生態,才可以更好地涵養水源,所以南華山長期以來堅持“網格化”管理,每個山頭每個地塊的管護任務都細化到人。地區還實施了“退人還山”工程,對近山的429戶居民進行整村移民搬遷。目前,南華山已成為寧夏中部乾旱帶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也將清澈的山泉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守護她的人民。

山區的老百姓從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叮囑裏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記者了解到,目前,寧夏已將南華山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納入“一河三山”保護和治理,規劃未來5年再造林17萬畝。

護林科技人員正在南華山開展植被外來入侵普查工作。攝于2022年8月,海原縣 供圖。

解決海原縣缺水問題,除了護山,他們還想盡各種辦法。

比如,在各方支援下,幾代人奮鬥40年,到2015年,274公里外的黃河水終於淌進了海原縣老百姓家裏的自來水管,這被譽為“引黃入‘海’”工程。這一工程惠及海原縣76%的人口。

比如,對於一些居住過於分散、“引黃入‘海’”水源難以覆蓋的邊緣地帶,他們就地、就近利用泉水化解人畜飲水問題,目前累計建成自流引泉21處,解決了共8650戶自來水入戶問題,3.4萬群眾因此收益,這被稱為“集‘泉’入戶”。

沒有泉水,“引黃入‘海’”水源也到不了的地方怎麼辦呢?部分村莊被整體移民搬遷;留下來的村莊,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東風裏,政府統籌勘測,在地下水源較豐富的地區打機井20眼,“‘汲’井入院”,徹底解決這部分群眾取水距離遠、成本高、不安全的問題。

目前,全縣自來水入戶率達99.3%,集中供水率99.7%。正如前文所述,因為自來水管接到了鍋臺上,所以一些村莊裏零散的老井卸下重。曾經一些極度缺水的村莊趕赴幾十公里外,通過驢馱、肩扛、車拉把那“金貴”的飲水搬回家的境況已成歷史,海原縣家家戶戶的自來水管裏泛著幸福的水花。

中部乾旱帶海原西安供水工程正在海原縣高涯鄉鎮石峽口拉管施工。攝于2022年8月,海原縣 供圖。

海原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解決人畜飲水是保民生的基本,因為天然條件所限,海原縣生態保護的壓力依舊較大,機井超量開採也會引發系列問題,工農業發展用水(尤其是糧田灌溉)依舊面臨挑戰。為此,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援下,中部乾旱帶海原西安(記者注:這裡指海原縣西安鄉)供水水源工程已起步建設,項目總投入7億元,預計2024年全面建成,屆時將有4個鄉鎮的約1.3萬戶群眾受益,可灌溉農田12萬畝。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