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總人口首次進入負增長區間。考慮到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早幾年已經進入下降通道,這預示著中國人口發展進入新的負增長階段,並且這一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人口負增長的事實短期內在社會層面造成了較大心理衝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可能需要在更長時間週期內才能逐漸顯現。
人口穩定增長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人口負增長的社會中經濟發展停滯和生活水準不再改善。縱觀全球各國人口發展歷史,工業化和收入增長過程中的人口增長率呈現先增長後下降的倒U型趨勢,學術界也稱之為人口轉型。一些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人口生育率非常低、老齡化程度非常高,但這並不妨礙這些國家的國民享有非常高的社會保障水準和生活品質。
中國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不可避免,要廣泛借鑒全球各國應對人口增長下滑和老齡化加速的政策經驗,積極調整和妥善應對,將人口負增長及隨之而來的老齡化衝擊降到最低,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應對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趨勢,需要以調整法定退休年齡為主線,以鼓勵老齡勞動力就業和鼓勵企業僱主擴大雇傭高齡勞動力為兩翼,同時完善就業法律法規、調整勞動稅收和轉移支付制度,緩解社保體系的收支壓力和降低對老年群體的不平等。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工業化國家應對人口轉型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中國在“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突破的政策著力點。近年來,一些歐洲國家紛紛改革勞動力市場政策,並將分階段推遲法定退休年齡作為改革重要環節,突破了65歲法定退休年齡線,並不再強制員工退休。英國改革領取養老金的法定年齡,計劃2026年延遲到66歲和2028年延遲到67歲;德國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結果是逐漸推遲到67歲;丹麥、芬蘭等國家推遲退休年齡的幅度更大而且階段更長。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後,數據顯示,各國55歲至64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顯著提高,這既減輕了公共養老金體系的支付負擔,又為社會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一些省份已經開始延遲退休的先行先試工作。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立法將逐漸落地。
僅推遲退休年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加深時期的勞動力結構短缺問題,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承接延遲退休政策落地。
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勵老齡勞動力積極參與就業。從國際經驗來看,法定退休年齡和實際退休年齡可能並不一致,社會平均水準的實際退休年齡可能會低於法定退休年齡。如果老齡勞動力在法定年齡之前就主動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延遲退休的政策也未必能起到提高勞動力供給的作用。因此,要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鼓勵接近退休年齡的勞動力持續參與勞動力市場,鼓勵並協助每一個人做好職業規劃和養老保障規劃。
二是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擴大對老齡勞動力的需求。一般而言,企業為了提高生産率和節約成本,相對偏好雇傭中青年勞動力,在擴大雇傭老齡勞動力方面有所猶豫。因此,一些工業化國家為了鼓勵和支援企業雇傭高齡勞動力,一方面,嚴肅立法、嚴格執法,防止就業年齡歧視,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就業規制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僱主保留或再創造適合老齡勞動力的工作崗位。鋻於此,中國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堅決杜絕就業和社會公共生活中存在的年齡歧視;鼓勵企業調整工作場所、工作條件和工作要求,擴大對老齡勞動力的需求。
三是要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就業環境,提升全體就業人員的就業品質。要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向老年友好型社會轉變,營造老、中、青、幼代際交流和諧的社會環境。要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就業環境,引導社會公共場所適應勞動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需求,支援企事業單位調整工作場所佈局,以匹配老齡勞動力的工作特點。
此外,還要積極完善教育和培訓體系,讓青年人做好迎接未來就業的準備;要不斷提高教育品質,助力學齡人口完成高品質基礎教育,暢通多元化高等教育成長成才通道;要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確保所有青年人員在參與就業之前能獲得與社會發展水準相一致的基本職業技能。(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