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如何看待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

發佈時間: 2023-01-18 09:3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李純 李京澤 馬帥莎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專家解讀:如何看待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

作者 李純 李京澤 馬帥莎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應當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相關領域多位專家當天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口相關問題需要客觀看待、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包括更有效實施生育支援政策等措施。

人口增長遵循何種規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現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監測預警課題組經過多情景人口預測分析,‘十四五’期間出生人口數據還會出現波動。”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許穎認為,人口負增長不能簡單以好壞來形容,對於14億人口的國家人口負增長,需要客觀看待、主動適應、積極應對。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表示,人口負增長是人口發展的一個規律,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進入負增長。人口變化由出生、死亡、遷移三個因素構成,負增長的主要原因不同,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壓力也存在差異。

其實,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低於更替水準2.1,近年來出生人口數量也呈連續下降趨勢。

姜全保表示,對於中國來説,人口死亡有其客觀規律、波動很小,在不考慮國際遷移的情況下,人口負增長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出生數量減少,伴隨老齡化加劇、人口死亡率上升引起的。“簡單地説就是出生少了,死亡多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彥也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出現生育率和出生率持續走低,人口總量正在轉向負增長、少子老齡化不斷加重的局面。“人口負增長下的少子高齡化”正在取代“過高生育率下的過快人口增長”,成為中國人口發展面對的首要矛盾。

如何看待人口負增長?

“人口作為基礎因素,出現負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需要很多外部條件,也是一個長期非線性的過程,簡單推演可能有失偏頗。”張許穎説。

有關專家指出,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關鍵。張許穎認為,中國的人口稟賦優勢依然明顯,年度新增勞動力在2035年之前仍然是增加的。同時,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提升,勞動力相對年輕,城鎮化高速發展,人口與其他生産要素的新聚集會形成新的增長極。

“人口進入低生育水準,並不等於人口會立刻停止增長,這是由於過去高生育率積累的人口正增長慣性還在起作用。”茅倬彥説。

這位專家指出,人口事件是長週期事件,但人口變動遵循人口自身發展規律,可以預見其後果。人口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當前人口出生和死亡水準既會影響當前人口增長或減少,也會影響未來的年齡結構與人口增長。

如何應對人口負增長?

“人口負增長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和發展趨勢,應採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口學系主任楊凡説。

姜全保介紹説,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口負增長是人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大部分國家面對人口負增長都會採取一些相應措施,比如鼓勵生育、吸納國際移民、發展教育提升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産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

出臺“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和托育服務供給,推動發展“銀發經濟”……中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

其中,實施更加積極的生育支援政策措施,增加全社會的投入,重視家庭發展,促進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努力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也是各位受訪專家均強調的重要內容。提振生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急迫任務。

楊凡提到,提升生育意願、釋放生育潛力,讓生育率和人口規模的變動盡可能平緩。張許穎也指出,提高生育率涉及人口治理體系的完善,包括法律、文化等多個方面,需要社會各方多元參與,以多元改革適應長期挑戰。

姜全保認為,還需要更多的優惠措施以鼓勵生育。茅倬彥也表示,要及早進行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戰略佈局,及早採取應對措施,包括更有效實施各類生育支援政策,為育齡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更多扶持。(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