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義:完善政協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

發佈時間: 2023-01-11 13:4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劉佳義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政協委員聯繫界別群眾,是這些年來黨中央多次強調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九大以及中央政協工作會議,都要求完善委員聯絡制度,加強政協委員與界別群眾的聯繫。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作出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部署。報告強調,“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發展協商民主,要“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制度機制”。這些重要論述,既闡明瞭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也為我們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研究“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問題,首先要對“界別群眾”作出界定,這也是回答關於“界別群眾是誰”“界別群眾在哪兒”“怎樣聯繫界別群眾”等熱點問題的關鍵。

界別群眾是一個群體概念,指政協委員所聯繫、所代表的那部分群眾,以及能夠團結、帶動和影響的其他群眾。早在1950年,周恩來同志就指出:統戰工作是以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對象的,但應該知道,我們所以承認這些人物,是因為他們有群眾。我們所以要做他們的工作,也是要經過這些人物去教育其群眾。這裡的“其群眾”,是和“界別群眾”類似的表述。毛澤東同志關於“一根頭髮”和“一把頭髮”的比喻,生動闡明瞭代表人士和其所代表的群眾的關係。在做這部分群眾的工作時,統戰成員和政協委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界別群眾還是一個動態概念。每位政協委員都兼具多重身份,在政協是委員,在界別群眾中是代表,不少在單位是領導或骨幹、在本領域是專家。成為委員後,應當圍繞更好發揮委員的代表性作用,去鞏固其與特定群眾的聯繫,在做好這部分群眾工作的同時,影響帶動更多的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成為委員後,儘管在政協有了“界別”的身份,但不能失去與原來所聯繫群眾的聯繫,加強同現在“所在界別的群眾”的聯繫也不能代替原來所聯繫的那部分群眾。界別群眾是一個總體概念,而不僅僅是依照界別對其進行簡單劃分或取捨。

完善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要明確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職責任務,主要是:一要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發揮委員對界別群眾的影響力;二要及時反映群眾意見和建議,針對不同情形,還要做好耐心説服、解疑釋惑工作;三要了解分析界別群眾的思想狀況,為政協更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四要協助黨和政府,立足本職崗位為群眾辦實事。

完善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要認真總結各地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近年來,各地政協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委員聯繫服務界別群眾工作同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服務社會治理結合起來,在傾聽民生、匯聚民智、闡釋政策、傳播共識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據初步統計,有1/3的省級政協制定了聯繫服務界別群眾或聯繫群眾工作的專項制度文件,明確相關要求。全國政協領導同志説,本屆全國政協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採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個政協工作來看,委員聯繫界別群眾仍是短板,主要問題是缺乏相應的機制和平臺抓手。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總結各地的實踐經驗,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政協委員運用定期走訪、結對聯繫、召開座談會、調查研究、委員接待日和委員民情互動等經常性工作機制,了解界別群眾思想狀態,反映訴求,排憂解難,團結界別群眾跟黨走。

二是通過委員講堂等宣講活動,推動廣大政協委員深入闡釋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協助黨和政府協調關係、解疑釋惑、理順情緒、化解矛盾。

三是堅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發揮好網際網路新媒體的輿論陣地作用,實現思想引領和凝聚共識常態化、線上化、移動化,支援政協委員在履職工作和關鍵時刻亮明身份、主動發聲,傳播共識、凝聚人心。

四是不斷深化委員讀書活動,擴大外溢效應。繼續辦好全國政協創建的委員平臺,辦好“政協書院”這所大學校,帶動和影響更多界別群眾一起讀書,以“書香政協”助力“書香社會”建設。

五是依託基層協商平臺,在協商中聯繫服務界別群眾。各級政協委員下沉到一線,走進鄉村、走進社區,直接與群眾面對面,通過發揮會協商、善議政的引領作用,推動政協協商和基層民主決策、村務協商、“一事一議”等有機融合。

委員聯繫界別群眾,是責任,更需要擔當。我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把事業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認真履行職責,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示委員新的風采。

(作者係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