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市長與政協委員座談協商話發展

發佈時間: 2023-01-09 09:2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林儀 揭春雁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本報記者 林儀 揭春雁  1月7日,在廣州市政協全會各界別委員代表座談會上,市長郭永航與委員面對面交流討論,共同為打造更好的廣州找準抓手精準發力。站在粵港澳大灣區飛速發展的風口,市政協委員們紛紛圍繞金融、科技、民生等多個領域展開討論,提出了不少“金點子”。

廣州期貨交易所是我國第五家期貨交易所,是構建大灣區經濟新發展格局重大平臺之一。陳陽委員建議廣州市出臺配套重大金融扶持政策,提高獎勵力度,大力發展期貨生態圈;並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制度靈活性優勢,探索加大廣州期貨交易所國際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期貨交易所是國內唯一提出碳排放權交易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機構,對國家碳達峰戰略具有重要作用。陳陽指出,發展綠色金融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交付給廣州市金融業的一項重要使命,廣州期貨交易所是最佳實踐平臺之一,建議以數字化為基礎做智慧期交所,以服務綠色低碳産業為基礎做綠色金融期交所。

方頌委員對此深表贊同,他説:“廣州應發揮優勢,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我國參與碳交易國際合作並掌握主導權提供有力支撐。”方頌建議以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聯通和綠色金融合作為著力點,高水準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市場,加快大灣區碳市場實質性啟動建設,培育配套産業,形成世界級碳交易和綠色金融産業集群。

朱天芳委員則從推動廣州建設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小切口建議打造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核心引擎。她指出,廣州擁有較為完善的金融組織體系和龐大的財富管理需求,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有利於廣州打造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

朱天芳建議構建全國性平臺,發展特色空間佈局;形成有效抓手,打造特色化的市場服務體系和模式;營造環境,加強政策、人才、文化等軟環境建設;強化監管,聯動港澳聚焦跨境風險防範。

中醫藥在粵港澳大灣區有良好的基礎,民眾對中醫藥文化接受程度較高。畢清委員認為,廣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發展新高地正當其時。她認為,目前廣州市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推動力、科研創新力、發展聯動性、宣傳針對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議改革完善制度設計、重視整理療效成果、綜合研究産業佈局、提升中醫藥科研創新能力、加快培養各類人才、打造中醫藥宣傳陣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發展新高地。

付偉委員認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牽頭城市,廣州應發揮優勢、用好“王牌”,搭建新的廣闊平臺,出臺專項扶持政策,用好《南沙方案》政策紅利,推進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更加緊密對接RCEP,增強本地及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輻射帶動區域農産品出口競爭力,為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貢獻力量。

圍繞“穩經濟”,委員們帶來了思考和對策。黃成委員認為,強化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是一個重要抓手。當前,廣州不斷強化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他建議超前謀劃佈局空天科技、類腦研究、深地深海、超算慧眼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州路徑”,設立“研究與技術應用辦公室”,建立産業技術中心。建立行業骨幹企業創新成果需求池,形成“産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重點圍繞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等薄弱環節,推動科研機構按照産業需求進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民營企業是廣州經濟創新、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穩定就業的重要主體、稅收的重要來源。週四陽委員認為,在疫情及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保住民營企業主體非常重要。

針對廣州民營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融資難、重點行業受損嚴重等問題,週四陽建議政府加大力度穩住民營企業市場主體,採取“加減乘除”的策略,讓民營企業的市場主體“青山常在”、廣州經濟發展“生機盎然”。

張華委員則把關注重點放在了“頭雁”企業上。她提出要重點扶持本土民營“頭雁”企業,全力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與國企相輔相成,共同助力廣州開創數字經濟新局面。

郭永航對委員們的建議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很有見地、很有分量、很有價值”。他希望各位委員圍繞經濟主戰場,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領各行各業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聚焦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言獻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充分發揮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作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自己的“履職清單”,把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幫助政府更好知民情、察民意、聚民智。聚焦推進高水準協商履職盡責,促進政府工作全面提質增效、不斷邁上新臺階。市政府支援做強“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探索網路議政、遠端協商、“百姓提案”等機制創新,以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有力提升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