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雙週協商座談會綜述

發佈時間: 2022-12-13 11:1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也是國家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科技成果進行科學評價是檢查科學研究任務完成的品質情況、衡量科研人員的貢獻大小,以及評估科技成果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重要手段,更是判定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重要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用好科技成果評價這個指揮棒,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中共二十大也提出要“深化科技評價改革”。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成果評價以科技項目評審和科技成果鑒定為主。科技評價改革雖一直穩步推進,但改革的協調性系統性還不夠,分類評價制度尚未完全落實,“四唯”問題也還沒徹底破解。

為結合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為相關方面進一步做好工作集思廣益、凝聚共識,12月9日,全國政協召開“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雙週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委員和相關部委負責人座談交流,深入研討。此前,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專題調研組赴上海、寧夏開展調研,協調青海省政協開展協同調研,致公黨中央組織委員在北京實地調研,委員履職平臺也開通了相關主題議政群。這些都為開好這次雙週協商座談會打牢了工作基礎,作好了充分準備。

科學推進機制優化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原所長黃力看來,近年來,儘管改革科技評價體系的政策文件不斷問世,先後出臺了反對“四唯”以及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文件,但在實際工作中,基於論文及影響因子等的評價體系依然大行其道,直接造成我國科技進步“發動機”空轉,使得大量科研投入打了水漂。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魯安懷也深有同感。“這種評價方式,既降低了科研投入産出比,浪費了科研人員大量精力,也影響了青年科研人才健康成長。”

他建議摒棄以論文數量為主要指標的評價機制,逐步實施和完善同行評議和代表作評價制度。同時,完善科研資源分配機制,儘快完善穩定支援與競爭支援相協調的機制。

黃力認為,應由科技部聯合其他科技主管部門,明確要求在項目立項、啟動、檢查、驗收等全過程各環節,摒棄對於文章數量或檔次的要求,堅持目標導向的評價方法,同時,建立獨立於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門的國家評估辦公室,負責組織對重大科技計劃及其實施過程與成效開展第三方及國際評估,確保國家關於科技成果評價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落地並不斷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經常參加科技成果評價,並多次委託第三方評價自己團隊完成的科技成果,對第三方評價,他有著深入的思考。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評價法律體系和明確的規章制度,應儘快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的地位,建立科技成果評價機構標準和規範,並構建評價信用管理體系,強化第三方機構專業性。”孫寶國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僑聯副主席高傑認為,委託第三方評價是優化科技成果評價流程的重要一環,但在此基礎上,還應精確制定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標準,根據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産業化等科技成果的不同特點和評價目的分類制定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

“還可以按照科學和技術兩類劃分。科學更注重基礎,技術更強調實用,技術成果的價值要看應用效果。因此,建議對技術類成果不開展政府主導的水準評價,交給第三方機構開展應用轉化評價,由市場檢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強説。

以促“轉化”為“出發點”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提到了一組數字——

目前,我國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應用於實際生産中,能夠形成産業的科技成果僅為其中的20%,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為60%~70%。

“這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現有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不夠完善有關。”易建強説。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北京凱博通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于聖臣也直言:“科研評價體系在幫助企業獲取優質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企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出來。”

如何讓科技成果評價在促進科技成果獲得社會認可、減少技術交易中買賣雙方的溝通成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給産學研合作帶來更多機會,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安徽省合肥市委會主委、安徽省合肥市政協副主席吳春梅給出的答案是,優化“創新導向”的科研成果評價體制,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

“要推進科研單位和産業融合發展,形成産學研協同聯盟,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産業應用鏈條等方面建立相應的聯盟標準,形成科技成果‘需求-研發-應用’高品質迴圈格局。”吳春梅表示。

于聖臣建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指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機制。

“國家層面建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的指導原則和政策機制,同時,在全國科研基礎雄厚、市場經濟發達以及企業高度匯聚的區域,設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協調機構和專業服務中心,建立國家-重點區域-省市三級聯動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機制,服務並引領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對接並借此輻射全國。”

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建立和完善服務企業的智慧財産權和科技成果交易載體。通過建立國家層面權威、公開、透明的科研成果和智慧財産權數據庫和資訊發佈平臺,建立連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人員,匯聚技術、資本、人才、服務、平臺等各種科技創新要素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打造科研成果轉化的全生態、全要素閉環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高交易效率和企業研發成功率,減少企業研發風險。

用心做好“人”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如果説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出發點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那麼落腳點就在於做好“人”的工作。

全國政協常委、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就在發言中強調了強化“以人為本”獎勵機制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在科技獎勵評價過程中,人們往往認為“成績是大家的,功勞是集體的”,更關注團隊取得的成果,而忽視個人創造或發現的真正的原創思想。

“從獎勵項目逐漸向獎勵個人轉變,符合獎勵的本質和初衷。在對一些重大科研項目評價時,應突出做出原始性、獨創性、基礎性創新的個人。同時在國家獎項中,應適當增加對個體人物的獎勵數量,進一步完善‘以人為本’的評價體系。”吳偉仁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總院長邢念增以醫學科技成果評價為切入點,提出應通過掃平機制障礙,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戰鬥在臨床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主力軍,臨床科技創新將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然而,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醫務工作者所佔比例較低,亟須提高臨床醫學科技成果的比例,激發醫務工作者的科研熱情,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直接服務廣大患者。”

吳春梅建議完善“不拘一格”的人才聚用機制,激發人才科研積極性。

“完善以科研需要為導向的人才集聚機制,鼓勵用人單位和科研團隊採用‘揭榜挂帥’等方式定向招聘重點人才,簡化人才招引流程。積極探索物質激勵、精神激勵、事業激勵等多元模式,全方位推進科研人才激勵機制。”

還有委員表示,應建立“關鍵貢獻者”有關制度,對科技人員、轉化機構、高校院所、政府機構、企業等不同主體的利益分配原則作出清晰、明確的界定,明確智慧財産權等無形資産的激勵機制,提供穩定的風險和收益預期,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廣泛凝聚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合力。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