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大目標下,生態環境問題早已不僅限于一國、一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後數代人必須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培養青少年群體的生態環境興趣,在全社會範圍內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對於形成和強化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從而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環境科普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做好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例如,前幾年,在移動通訊3G普及和4G商用啟動的年代,移動基站的建設推進受到很大阻力。公眾擔心的電磁輻射問題及相關投訴一度躍至環境投訴榜榜首。最高峰時原湖南省環保廳一天接到相關基站建設投訴事項179項,省內通訊設施建設阻工現象比比皆是。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環保部門會同宣傳部門正確做好輿論引導,防止各種偽科學、不科學的論點和別有用心言論傳播誤導公眾;另一方面與輻射管理權威部門編印了大量的科普宣傳冊廣為發放,向公眾普及電磁輻射常識,並協同具備資質的有關監測機構進行路演式實地檢測和答疑。在科普工作的助力下,省內移動通訊的升級換代工作後續得以順利進展,如今5G時代的到來已成為廣大公眾普遍接受並支援的科技進步。
再比如,十年前在國內難以推進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嚴格選址要求、落實防治措施、加大科普宣傳等各項抓手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基本解決了鄰避效應問題。特別是光大集團、軍信環保等龍頭企業在湖南建設的高標準垃圾焚燒發電廠均都設置了生態環境科普基地,通過設置通透式的全流程參觀通道,開放生産參觀和科普講解,讓公眾不但可以直觀清楚地了解所關心的事項,有心的公眾還可以在科普講解的引導下具體核算節地成本,發電效益和減排減碳效益,理解並支援項目的建設運營。
全面暢通新時代環境科普工作渠道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之一。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加強科普工作對於深化生態環境科技交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在當前網際網路不斷發展、新興媒體不斷涌現的大環境下,一方面科普工作渠道更趨多元化,另一方面相關渠道的監管責任也在不斷增加。
要確保新時代環境科普工作渠道通暢,方向明確,內容科學,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強化生態環境部門的主體責任引領,將環境科普工作納入部門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與其他中心工作聯動部署;
二是要鼓勵和引導生態環境相關的學校、科研機構、企業打造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或適時開放普適性生態環境科普活動;
三是要充分調動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和公民的積極性,鼓勵科技工作者和有志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科普工作,多渠道爭取和加大科普資源供給和科普資金投入;
四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媒體渠道打造多元互動的科普宣傳平臺。如湖南省在疫情期間將環境監測系統的公眾開放日活動改成網上環境科普雲課堂,通過“學習強國”“紅網”“新湖南”、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播放數十萬次,以淺顯易懂短平快的方式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受眾的碎片化內容消費習慣,降低科普門檻,提高受眾數量;
五是要強化生態環境科普監管,加強審核把關,防止偽科學傳播。
促進生態環境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科普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必然要求。
筆者認為,要形成科普與科創齊頭並進的良好格局,一是要深化科普基礎工作,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開展最廣泛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科普工作,形成全社會熱愛環境、崇尚科學的新風尚,使得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科技創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志向,強化科技興國、生態強國使命意識;
二是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加大具備條件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地(如生態環境科技平臺、重點實驗室、固廢垃圾處理處置廠、污水處理廠等)向公眾開放力度,以科技創新的資源助力開展科普宣傳,營造良好的科學研究應用氛圍;
三是發揮科普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通過組織成果推介會等形式,引導和推介科技成果應用;建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綠色園區等,推動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