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兒童病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發佈時間: 2022-08-18 11:10:18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夏瑾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病房的走廊上有一面墻,上面貼著花花綠綠的貼紙,貼紙上的話語和塗鴉,是住在病房裏的孩子們親手寫下的願望,這面墻叫作“心願墻”。

2020年12月,兒童病房從北大六院本部搬到昌平新院時,醫護人員決意要給病房裏的孩子們留出一塊空間,讓他們能夠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願望和需求,於是“心願墻”應運而生。然而出乎醫護人員意料的是,這些遭受心理痛苦和精神疾患折磨的孩子寫下來的話語卻充滿了溫暖和正能量。他們很少有人抱怨自己的病情,寫下的多是對未來的憧憬、對他人的祝福和感激:“早日康復”“和好朋友好一輩子”“祝全世界的人都快樂”“謝謝醫生治好了我的病”……

除“心願墻”外,兒童病房的走廊墻壁上還貼滿了孩子們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以及在護士指導下繪製的心理知識宣傳教育海報,遠遠看去像畫展一樣豐富多彩。病房接待室也佈置得溫馨且充滿童趣,那些用來裝飾屋頂的各色千紙鶴、雨傘和紙花球都是孩子們自己做的。

在中國青年報“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北大六院兒童病房主任曹慶久和護士長李麗霞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採訪。曹慶久告訴記者,北大六院兒童病房收治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不滿18歲,其中以12-16歲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居多,他們大都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例如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病情較重的孩子,往往有嚴重的表述困難,也不願與外界接觸和溝通,因此,創造一個安心而舒適的環境,並在這樣的環境中引導他們表達出內心的情緒和情感,對於病情康復很有幫助。

兒童病房的管理是封閉式的,不能隨便進出,孩子們一般需要在病房裏進行3-4周的相關治療。病房主任、主治醫師、主管醫生和護士每天都會去病房查看孩子們的病情。每個孩子還有一位專屬的責任護士,負責了解孩子對治療的反應,關心孩子的情緒波動,陪伴孩子,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不會感到孤獨。

孩子們在病房裏的活動很多,除了按時吃飯吃藥之外,醫護人員還會針對孩子們的病情開展個體心理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包括繪畫治療、沙盤遊戲治療等。曹慶久解釋説,通過心理治療,例如沙盤遊戲治療,孩子平時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緒能夠得到相應的宣泄。在醫生的引導下,一些心理問題也能夠得到緩解。此外,醫護人員還會帶孩子們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比如讓他們講故事、寫書法、做陶藝等。曹慶久説,這些活動對孩子的情緒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兒童病房裏的孩子很多都有情緒問題,他們或不願與醫護人員接觸、愛發脾氣,或是有表述困難,無法平靜地與人溝通,這就對護理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們必須要足夠細心,才能觀察到孩子們的變化,留意到孩子們潛在的風險;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們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真正地愛這些孩子,願意關心、照顧他們,為他們服務。

曹慶久還記得,兒童病房曾接收過一個八九歲的單親家庭男孩。男孩存在情緒問題,很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有一次男孩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後,覺得自己的腿走路很困難,後來乾脆完全不能走路,只好臥床。家人帶他到醫院進行各種檢查,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後來男孩來到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被診斷為分離轉換性障礙,俗稱“癔症”,開始了住院治療。

剛入院時,他蜷縮成一團,吃飯只能靠護士喂,也不開口説話,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是在紙上寫下自己的要求。他情緒很低落,經常會默默流淚。在病房裏,無論醫生還是護士都對他十分關心,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個多月後的某一天,男孩突然開口叫他的主管醫生“阿姨”,從那以後,男孩病情逐漸好轉,肢體也慢慢開始活動,出院的時候,基本可以自己走路。經過後續的心理治療,男孩基本恢復了正常,重新返回學校。復診的時候,男孩説,當時他感覺沒有人關心他,也沒有人照顧他,覺得自己很可憐。住院後,他發現醫生護士們都很關心他,於是他認為自己必須好起來。最初他以為是自己的腿出了毛病才不能動,在意識到是心理問題後,他有了“一定能站起來”的信念,病也就慢慢好了。

在兒童病房工作多年後,曹慶久發現,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大都存在不良的家庭環境,破裂的家庭、父母關係不睦等是孩子罹患精神障礙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不關心孩子的感受,不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當孩子在學校被孤立、受欺負時,也不體諒孩子的處境,很多孩子甚至在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問題時,家長才發現不對勁。“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間往往比家長髮現的要早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曹慶久説。

曹慶久表示,改善家庭環境,是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長還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好家庭關係,在此基礎上,要對孩子有充分的關心,理解孩子的困難,與孩子多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曹慶久特別呼籲社會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些患有精神障礙的孩子,他們只不過是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經歷了一個短暫的人生困難期。社會、家庭和學校在這個時期應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提供更多的幫助。“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不應歧視他們,而是要理解他們,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寬鬆的社會環境,讓他們也能夠健康成長。”曹慶久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