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政協就提升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創新發展的貢獻度進行調研打造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發佈時間: 2022-08-17 09:1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建設高端創新平臺的重要力量,駐青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8月4日,青島市政協開展“提升駐青高校和科研機構對青島創新發展的貢獻度”調研活動,組織委員、專家赴青能所、青科大現場調研,並召開座談會。會上,委員們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教産融合等建言獻策。

據青島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青島市現有駐青高校8所,國家級科研院所24家、省級科研院所6家,先後引進高端研發機構27家,于2009年、2015年與中科院簽署了兩輪戰略合作協議。目前,中科院在青島已建成2個整建制研究所(海洋所、青能所)、14個分支機構以及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平臺。

駐青高校、科研機構對青島市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産業培育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委員們發現仍存在高校院所人才、技術輸出與本地融合不夠等問題,高校院所瞄準本地需求發揮作用,讓科技成果結碩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高校和科研機構形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地方並不知道,項目歸屬不清,容易形成‘孔雀東南飛’的問題。”鄧慶堯委員認為,高校、機構和地方應建立長期、定期聯繫,建立資訊共用機制和平臺,讓項目能夠找到資金孵化,避免出現“資訊孤島”。同時,針對科技成果專業“轉化人”缺乏的問題,他建議青島市成立專班,培養熟悉科研、經濟、市場、金融的專業“轉化人”,把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有機結合。

“鄧委員的觀點我十分贊同,目前的確存在高校機構和地方脫節的問題,我們應該重視本地院校,也應該加大對本地人才的關注度。”宋敏委員結合經歷和感受,認為“學科分類太細”不利於高校圍繞産業實踐開展科研,高校吸引、留住人才要注意公平均衡協調發展,規範高校人才建設,建立專門的職稱考評體系,讓熱心科研與産業結合的教職工有奔頭。

“據了解,一些高校科技成果中的基礎性研究成果佔大部分,僅小部分為應用性研究成果,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匹配度尚需提高。”趙昕委員認為,亟須建立企業需求與高校研發合作一體化機制,同時要充分肯定、積極支援基礎性研究。貢獻度的評價要有反映時空的縱向和橫向指標,要考慮長期的影響和範圍的廣泛性。對於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要予以肯定,使評估結果能夠正確地引導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工作。

市政協副主席姜巧珍表示,要立足提升駐青高校和科研機構對青島創新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打造完善海洋特色鮮明、服務體系完善、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推動科研成果進入市場轉化,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推動青島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