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農田魔法師”

發佈時間: 2022-08-15 09:51:29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民間流傳著一句打油詩:“農夫五更田中走,工人四點趕車流”。無論春夏秋冬,農民們早晨5點就要起床下地幹活,給莊稼施肥。這樣辛苦的勞作狀態,有沒有可能用科技手段改變?

在東華大學,有一位長期關心“農民怎麼種地”的老師,他叫蔡冬清。十數年間,他把自己收集到的“農民的微笑”,看作像自己的SCI學術論文一樣重要。“農民的微笑就是我的Nature。”蔡冬清就像是一位“農田魔法師”,他用各種各樣神奇的方法,讓農民種地變得輕鬆、讓土地變得豐産。

讓莊稼吃一頓“飯”管半年

控失化肥,是蔡冬清團隊的第一件“魔法”神器。它實現了一次施肥不用追肥,被農民們形象地稱為“一炮轟”,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量産,累計推廣3億余畝。

“我的導師余增亮研究員經常教導我,做農業科研要處處想著農民,咱們一定要把論文寫到祖國大地上。”蔡冬清説,化肥控失劑獲得“國家重點新産品”,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二等獎,“實現了讓莊稼吃一頓‘飯’管半年的夢想。”

據他介紹,莊稼的生長期多為半年以內,其施肥頻率卻比較高,一般為每個月或每半個月一次。蔡冬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從小學3年級時就産生了讓莊稼“吃一頓飯”管半年的想法。

“我小時候常常早晨5點鐘就被爸爸叫醒下地給莊稼施肥,又困又煩躁,勞作過程還很臭,心裏滿是不情願。”蔡冬清記得自己當時問父親,為什麼一定要經常給莊稼施肥,父親給他做了一個給“莊稼吃飯”的比喻,“爸爸説肥料就像莊稼的‘飯’,‘吃’一頓只管個把月。如果莊稼‘餓’了,收的糧食就少了,咱們家就得挨餓了。”

讀研時,“讓莊稼吃一頓飯管半年”的夢想種子開始“發芽”了。

有一次吃完螃蟹,看到垃圾桶中多了一大堆螃蟹殼,蔡冬清心想,如果能把這些螃蟹殼利用起來該多好。無數次實驗下來,蔡冬清發現螃蟹殼含有大量殼聚糖,加到化肥中可以控制化肥流失,提高養分利用率和持效期。

2020年,在學校與學院黨委的支援下,東華大學對口扶貧縣雲南鹽津縣獲贈了價值1.5萬元、由蔡冬清團隊研發的3噸肥料增效劑,在獼猴桃、茶葉、玉米上共示範500畝。結果表明,這種“一炮轟”化肥累計可以節約肥料2.5噸,增收10.2萬元,為鹽津縣科技扶貧提供有效科技支撐。

為了推廣這項應用,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仲乃琴研究員團隊一年往返20多次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等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技術示範和培訓,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使用技術。

讓農民不再農藥中毒

農民給莊稼施肥費時、費力,而頻繁播灑農藥,還有染上疾病的風險。

有一次,小蔡冬清看到剛從地裏回來的叔叔臉色發青、渾身發抖。“這就是農藥中毒了!”蔡冬清説,後來他父親背著叔叔去醫院搶救才助其脫險。這次經歷,讓小蔡冬青對頻繁播灑農藥的做法“心有餘悸”。

“其實每到夏天,我們村都會發生類似情況。”蔡冬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果不打農藥,莊稼會得病,就長不好;如果剛打完農藥就下雨,藥就被雨水沖走了,就還得再打藥。這也是為什麼他印象中農民三天兩頭都在田裏打藥。

“於是我就想,如果有一種農藥不怕風吹雨淋,那麼莊稼‘一輩子’打一次藥就好了。”蔡冬清説,在農藥使用方面,螃蟹殼也有大用處。

蔡冬清團隊利用螃蟹殼和奈米黏土作為原料,經過大量摸索和試驗,研製出一種活性功能奈米材料,發現其可以有效提高農藥附著力,減少流失30%以上,將持效期提升一到兩倍,不僅能顯著降低農藥用量和次數,還有環保功效。

該技術在2014年實現産業化,産品被多家農藥企業採用,截至目前已累計在國內推廣5000余萬畝,可降低農藥用量20%以上,節約農藥5000噸以上,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億多元,有效緩解了農藥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

該技術獲得2019年度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一等獎、2018年度寧夏科技進步三等獎、2018年度“孟加拉國農業獎”(國家級)及2016年度中國農藥協會頒發的“減施增效植物健康産品貢獻獎”。

在寧夏農墾的馬鈴薯種薯繁育中心試驗時,農民見到蔡冬清團隊非常激動。一名農民説:“那個‘面面’效果可好了,我都捨不得用,每次就捏一小簇混在農藥裏面,我20天打一次藥,比別人7天打一次藥的功效還要好。”

這個“面面”就是蔡冬清團隊發明的農藥控失劑。

讓牛糞“秒變”肥料

在為農民謀福利的道路上,蔡冬清的路越走越寬,他發明的産品受到了農民朋友們的追捧。團隊研發了一種“魔法藥劑”,加到牛糞中一個小時就可以變成肥料。這款藥劑被稱作“一小時奈米快速腐熟劑”。

“我家在農村,從小就深知農民的艱辛與不易,想著長大以後一定要幹點事兒,讓農民輕鬆一些、農村美麗一些、農業高産一些。”蔡冬清的每一項發明、每一個課題,都源自農民的實際需求。

蔡冬清小時候,家裏養了一頭牛,每隔一週,他就要幫著爸爸把牛糞鏟到院子外面堆起來。然後每隔半個月左右翻拋一次。如果遇到雨天,還要蓋上塑膠皮,經過大概半年,這些牛糞才能變成肥料還田。

每次鏟糞、翻糞,小蔡冬清都極不情願,“真是又臭又累。”長大後他才知道,牛糞要靠細菌發酵才能變成肥料,而這個過程極其漫長。

“我在想,如果有一種‘魔法藥劑’加到牛糞中,一個小時就能讓它變成肥料,那該多好啊。”2020年,蔡冬清開始著手研究這種“魔法藥劑”。

“魔法藥劑”的應用場景為養殖場,要天天和畜禽糞污打交道。蔡冬清常常自詡為“視糞土如金錢”的“糞青”,“每次到養殖場都很興奮,並不覺得難受,就像到田地裏一樣。”

有一次,他到山東濰坊一家養雞場調研,看到雞糞立馬用手去抓,並興奮地説:“這個雞糞含水量大概70%,正適合!”

經過數千次失敗和數十次不眠之夜,團隊終於研發出這種“魔法藥劑”——一小時奈米快速腐熟劑。

蔡冬清介紹,這種藥劑添加到畜禽糞污中,通過獨特的分子剪切效應,可快速將畜禽糞污中有機大分子轉化為黃腐酸、氨基酸等小分子,1分鐘除臭,10分鐘溫度升至80-90攝氏度,1小時完成腐熟,從而製備高活性有機肥。該技術可有效消除畜禽糞污四大害,100%降解抗生素,100%鈍化重金屬。該有機肥較傳統有機肥使作物增産10%-20%。

在安徽省一家企業,該項目轉化並落地建成10萬噸有機肥生産線。

為了讓魔法藥劑發揮更大的作用,蔡冬清團隊還研發出快速腐熟反應器,構建了“智慧裝備+快速腐熟”綠色新工藝,節約生産用工70%。該技術已獲4項發明專利,並以普通許可的方式授權安徽和山東兩家公司使用。

蔡冬清表示,該成果有望將有機肥生産工藝從“慢臭粗”的生物堆肥引向“快好細”。他希望,可以促進有機肥産業集約化、智慧化、裝備化和綠色化,為我國養殖業引發的農業面源污染提供顛覆性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