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博導”要能幫助學生理解學術與生活

發佈時間: 2022-08-12 16:23:4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牛靜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博士生在校教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學校和學院根據博士生的培養目標,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博士生根據培養方案,確定選修的課程、完成要達到的學分、發表相應的文章、通過論文的答辯等。學校和學院在這方面都有相對成熟的安排,往往是有章可循的;其二,是由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進行學業指導與引領,這種指導一直貫穿博士生的求學生涯,小到一本書的閱讀心得交流,大到博士論文的修改與送審等,博導對學生的影響持續始終。

與博士生合作探索,是博士生導師應有的角色定位。本科生和碩士生往往期待導師全面指導自己的學業,而對博士生的培養,博導可以將自己定位為“學業的導師和合作的夥伴”。對於自己擅長的研究,導師可以給學生具體的建議,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但學生正在摸索的研究,導師可以將自己定位為博士生的合作研究者,與博士生一起作文獻評析、尋找研究的空白點、探討創新性的觀點等。這也對老師自身學識儲備和指導能力提出了挑戰,老師們要儘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博士生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學術水準,比如督促學生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鼓勵學生與前沿文獻的作者聯繫交流、支援學生求教于某領域的研究專家、推動學生參加假期學習班和國際會議等。

博士生導師的角色定位不是固定的,應當隨著博士生的需求而變化。當和博士生一起進行學術研究時,博導和學生是同行者;當博士生需要老師給建議時,博導是學生的指導者;當博士生需要談心交流時,博導則是學生的朋友。博導和學生之間,要突破固化的“教與學”“教導與被教導”的關係,形成一種靈活變動、以學生為中心的亦師亦友的關係。

培養有自主意識的研究者,尊重與鼓勵很重要。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老師往往是權威的象徵。但這不意味著博士生應當完全地、順從地圍繞著博導的研究與指示來創作,導師要避免將自己的研究興趣、研究價值取向等強加於學生。博導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即博士生作為創作的主體,是有思想的、需要平等對待的成年人,作為導師,無論是指導學業,還是生活交流,更多的應當是尊重與鼓勵。

當一名同學成為博士生時,便意味著他/她需要在某一研究領域進行學術深耕。現在教育界對學術研究已有一套相對完善的考察體系,比如博士生就讀期間的中期考核、畢業論文完成之後的匿名送審等,這些對於博士生來説,都是挑戰,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壓力。作為博導,需要理解他們跨過每一步的不易,看到他們每一次努力中的閃光點,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同時在日常交流中,要多鼓勵博士生,給他們傳達這樣一種信念:你需要進行你的研究、進行超越現有研究的探索、你可以創造性地給出自己的答案。

合格的博士生教育,要激發博導和博士生的研究潛能,更好地理解學術與生活。學術研究的本質就是超越與創新,所以博導每個階段都要根據學生的狀態制定一定難度的任務,激發學生的潛能。因為需要佈置前沿性的研究任務給學生,這就對博導提出了要求,即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持續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博導不應該是項目申報的機器,而應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識引導者,在激發博士生潛能的同時,博導也需要保持著學術敏感、激發自己的研究潛能。

博導與博士生合作、交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向學生展示,一個嚴謹的研究者在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比如有日常工作的忙碌、有數年如一日寫作的堅持、也有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困惑等。在無數次的交流中,博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學術與生活,理解日常生活背後研究者需要有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總的來説,在博導與學生建立良性研究關係的過程中,成長的不僅是博士生,也有博導,彼此間是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

每位博士生導師的自身定位、對博士生的期待等都不相同,其指導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博導之間也需要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無論哪種指導方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研究者。這不僅是博士生導師的事情,也需要有寬容的學術氛圍、靈活的考評制度,更需要博士生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和踏實認真的態度。博導與博士生進行良性的學術探討與思想碰撞,有助於産生有影響力的學術作品、提升我國的科研水準。

(作者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牛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