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而孤獨的征程 你準備好了嗎

發佈時間: 2022-08-12 16:23:4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田小園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讀博,就像攀登一座不知海拔的山峰,不去親自體驗一下,永遠無法理解別人口中的難或易,無法領會沿途風光是荒蕪或繁盛。為何讀博,也是一個因人而異,維度廣闊的問題。從決定升博、攻讀博士,到如今博士畢業成為高校教師,不同階段的個人經歷,讓我對此有了數個層次的體會。

6年前,當我決定去做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個一腔熱血、滿懷抱負的小青年,帶著對好好讀書這件事的推崇,想像著自己將成為一名“女博士”,心裏還有一點小雀躍,勾勒出畢業後成為教師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樣子,一時生出幾分神往。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將自己的人生道路轉向了讀博與科研方向,在一個已學習生活6年、極為熟悉的舊環境中開啟了自己對學術的探索,同時也揭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不論是人文社科還是理工,攻讀博士學位的路線大抵相似,規定動作都是完成課程、考核、小論文、大論文等基礎學習任務;不過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大有不同,文史類研究並不像理工科那樣需要長年累月沉浸在實驗室當中,當他們面對儀器、試劑、樣本、數據難免會出現的偏差而發愁時,我的焦慮更多産生於苦尋不到的歷史文獻或覓而不得的訪談對象。

在這樣頗有差異的攻博場域中,博士生在自己的天地中奮力耕耘、各自揮灑。回頭看自己讀博的4年時間,最大的感受便是身心愈加“內化”,研究方向的精分和深入使我們即便處於同一個專業,每個人的領域和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化、細緻化,這讓我們的得失與感悟都變得更加獨特。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讀博的過程中,自身的體驗才是最真切的。很多碩士階段之前的同學在進入職場後,向我流露出對讀博的嚮往,在他們眼裏,文科博士自由、讀書科研輕鬆、校園環境單純,相比所謂的“社畜”,讀博好像時代洪流中的“世外桃源”,因此他們總是為我的博士生涯打上“令人羨慕”的標簽。也有朋友在決定申請讀博前向我諮詢意見,入學、畢業、考核的難易程度是大家關注的核心問題,在他們猶豫躊躇時,我的回答往往是另一個問題:你是真的喜歡這個研究方向嗎?

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常聽人説: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放到最高等的教育階段,它依然適用。攻讀博士學位並不如一些朋友想像的那樣輕鬆,浩如煙海的文獻、獨自前行的孤寂、物質世界的吸引,是每一位博士生苦惱的來源。當自己還在冷板凳上一坐多年,為了一個實驗數據或一篇文獻綜述抓耳撓腮時,同齡人已經在事業、家庭的軌道上越走越遠,當自己的髮際線愈加上移、脫髮越來越多、而錢包依然羞澀時,博士的焦慮也會與日遞增。在這場孤獨而漫長的征程中,信仰和堅定格外重要,對我而言,最關鍵的一步便是將研究興趣轉化為動力。

博士生涯的研究過程雖然不乏收穫,但更多是日復一日較為枯燥的探索,因此有些爬山者因看不到終點而中途棄權,當他們無法從研究中獲得樂趣而只剩壓力與痛苦時,急流勇退成為另一種選擇。因此,保有興趣並借此驅使自己向前,是成為一個博士的必備條件,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怡然自樂,摒除外界的雜音,持續向照亮迷霧的火苗中注入能量,幫助自己不斷探索一片片新領域。

如今,我已經博士畢業,進入高校繼續自己的科研之路。回顧過去4年,不得不感慨一句“知易行難”,我們都知道山在那裏,卻不知山的陡峭超出自己預想,也不知漫漫長路獨自前行多麼容易消耗人的熱情,更不知在未知地帶開闢自己的路波折重重。然而,這一切也正是攻讀博士的魅力所在,迎難而上、遍覽風光、內心自足,在攻克身後大山時對眼前新的挑戰愈加堅定,在知識的鑽研與轉化中創造社會價值,在對科學、自我與人生的探尋中向前奮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