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學醫8年,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發佈時間: 2022-07-08 09:21:21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高考後,“臨床醫學專業回歸高考熱門專業top5”的話題衝上熱搜,不少高分考生在高考志願中填寫了醫學相關專業。“學醫將來出路好嗎”“臨床醫學的苦我能承受嗎”“我的溝通能力比較差,記性一般,適合當醫生嗎?”很多考生拋出了問題。

與此同時,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名醫學生他們的畢業典禮,《中國青年報》“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代表進行了採訪。

1996年出生的8年制臨床醫學博士生張妙顏是今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她通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向填報醫學專業的考生表示:“學醫是一個非常棒的選擇。”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胡盛壽院士説:“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醫生職業應該是最受尊重和最應該得到尊嚴的,因為他們服務的是生命。21世紀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生命科學將是主導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學科,學醫意味著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知識海洋裏有各種發展的空間。”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

相較于旁人心中的身穿白大褂,被一群護士簇擁,一天看幾十個病人的大夫形象,張妙顏對醫生的理解是:“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

張妙顏在實習期間,正好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次,她跟隨老師接診一名肛周嚴重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人。這名患者年輕時大腦受過傷,喪失了部分自理能力,而且因為疫情,家人也不能陪護。所以清理創口的膿液、在醫院不同科室之間做介入檢查等,都是由張妙顏操作和陪伴的。

出院時,患者幾乎是哭著對張妙顏表達了感謝。

在她看來,一部協和史,半部中國現代醫學史。他們畢業典禮的主禮堂落成于101年前。坐在禮堂裏椅子上的曾經是林徽因、蔡元培、徐志摩、泰戈爾等文化名人,也曾是林巧稚、顧方舟、黃家駟等醫學大家。一個世紀之後,坐在椅子上的人換成了張妙顏和她的同學。

作為一名醫學生,張妙顏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增進了醫患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也讓醫學生們重新審視了自己未來肩負的責任。

中國婦産科學的主要奠基人林巧稚就是協和人的榜樣。她在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入學考試的時候,英語考場裏突然有一個學生暈倒,林巧稚放棄了考試去參加救援,直到那個考生被救過來,但這時候已經來不及繼續考試了。監考老師把這件事報告了學校。學校一查,前幾科的成績很好,英文雖然沒有成績,但林巧稚體現出了一種難得的仁愛之心,於是把她招了進來。

醫學以照護人、人群、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為己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在畢業典禮的致辭中説,醫學廣涉幾乎所有學科,集人類知識、技術、藝術、學術之大成。醫學是多學,又是人學,更是涉及人的終極利益的一門頂級學問。

學醫是一條艱苦之路

“聞過8年玉蘭花香,站在東單天橋回望,都是自己18歲的影子。”張妙顏在畢業典禮的發言中説:“8年前志高氣銳的我們,駐足在協和的灰墻碧瓦中,穿行在九號院的連廊裏,聽著醫學泰斗們的傳奇故事,暗自摩拳擦掌,暢想著自己將成為一名優秀醫生的樣子:在查房中用無懈可擊的病例分析驚艷四座,在手術中用乾淨利落的操作贏來一片讚賞,在患者出院時得到最誠摯的擁抱和感謝,還能在國際會議上用最精妙的研究一鳴驚人。”

然而求醫8年,路漫漫。張妙顏説,8年來,沒有學完一天功課後打球、健身再衝個熱水澡的酣暢淋漓,只有復習到淩晨還是背不下來的肌肉起止點和致病菌的藥物敏感性;沒有查房時的妙語連珠,只有提前準備了一晚上但教授查房提問時依然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的尷尬;沒有膽大心細地剝離過血管神經,只有持續性拉鉤後的欣喜的縫皮;沒有課題彙報時專家們的交口稱讚,只有在實驗室裏對著不爭氣的細胞懷疑人生……

“協和的8年讓我們明白,由知識和經驗搭建的醫學城堡,要靠自己一磚一瓦去積累,沒有捷徑可言。”張妙顏説。正如她的一位前輩所説:真正的醫者,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一定是準備好面對學醫之路的艱難和困苦,乃至流汗、流淚、流血。學醫之路不是陽光燦爛,而是一條艱苦之路。

“寫過一份又一份的大病歷,我們問診時的思路才會越來越清晰,查體時逐漸重點突出,擬診討論的思考也越發深入。扶過一台又一台的鏡子,我們才能對手術入路、步驟、重點和難點逐漸了然于胸。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患者談話,我們才能慢慢悟出有效溝通的要領。”張妙顏説。

“醫學教育出來的是面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這批人如果品德不高尚、才華不出眾的話會誤事,所誤的不是一般的事,而是健康乃至性命。因此,醫學教育一直定位於高標準教育。”王辰院士多次説,“庸醫之害甚于無醫”。

張妙顏深知未來行醫之路上,將會有更多的荊棘與坎坷,“而協和早已賦予我們披荊斬棘的利刃和勇氣,以生命為信仰,帶著一顆悲憫之心和紮實精湛的醫學專業技術,讓我們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共同奮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