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1076萬應屆畢業生,創歷史新高。由於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疊加,很多畢業生都在為找工作而忙碌、焦慮,這種緊張、焦慮情緒也在向非畢業生蔓延。一些初入校園的大學生,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大學時光,就開始思考畢業後的出路,而且越來越“卷”。
近日,DT財經發佈的《2022實習態度調查報告》顯示,超過7成在校生都有過實習經歷,其中大多數人實習過1-2次。有3-4段實習經歷的在校大學生佔比7.9%,比已畢業的人高出3.3個百分點。從初次參加實習的時間來看,超4成的本科生在大一、大二就開啟實習計劃,而已經畢業的人當中,更多人在大三、大四才第一次實習。
從調研結果看,這屆大學生對待實習確實比以前更“卷”了。尤其讓人意外的是,不少大學生一進入高校就籌劃起實習。想想當年,我剛剛步入大學校園時,壓根兒就沒想過實習的事。
當然,今日不同往日,如今大學生出現“實習焦慮”,公眾並非不能理解。近兩年,不時出現的“大廠裁員”“中年失業”等消息總會讓人心裏一緊。對大學生來説,面對愈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要想獲得為數不多的“入場券”,漂亮的實習經歷和對口的工作經驗無疑會增加勝出幾率。
除了現實考量,社交媒體上時不時跳出的“雙非進大廠實習”“輕鬆拿實習offer”等話題,也不斷刺激著大學生們的神經,使焦慮和壓力被放大。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意識的支配下,一些學生甚至會出現“焦慮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做夢夢到找不到實習”等狀況。
但焦慮要適度,不能讓負面情緒影響正常生活。找到符合期待的實習機會固然完美,但人生總會有不如意,能夠順利進入“大廠”的也是少數,大學生不妨將心態放平,也許在不“完美”的實習經歷中會有意外的收穫,會發現新的方向。
其實,即便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實習機會,大學生也可趁這段時間,靜下心來認識自己,想想自己的興趣究竟在何處,未來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奔著目標努力提高自己。“所有的蟄伏都在為更好的飛翔蓄力”。就像編劇濱口龍介在《偶然與想像》中寫的:“你一定要擁抱自己獨特的價值,要獨自實踐很痛苦,但一定要堅持。”
面對學生大量的實習需求,學校、教育管理部門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幫助聯繫實習單位、了解實習困難、解答求職難題等,讓學生的實習之路走得更順利一些。另外,現實中,“實習焦慮”一方面來源於學生自己,另一方面也來源於學校,比如個別學校會下達“實習任務”“實習指標”,如果學生完不成就無法順利畢業。對此,學校不妨將“硬性任務”變為“柔性提倡”,給學生更多選擇權。
焦慮本質上是一種人在面對挑戰時的應激反應,適度焦慮能將我們帶離舒適區,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但過度焦慮又會適得其反,在慌亂與忙碌中迷失自我。與其整天盯著“誰拿到offer了”“誰進入‘大廠’了”,不如將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節奏,過好自己的日子。
日子還長,時間還夠,沉下心,慢慢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