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實習生假冒券商行業分析師招聘實習生的事件引發熱議。據《證券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復旦大學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劉某,以正規分析師名義給自己招“小黑工”,為自己服務,並煞有介事承諾“實習6個月以上可獲得留用機會”,最後卻以“臨時縮招,卡學歷”等理由“拉黑”別人。
復旦大學對此回應稱,將在相關情況調查核實完成後根據校紀校規嚴肅處理。此前錄用劉某的證券公司,也表示與之解除或暫緩簽訂就業協議。
相比過往被虛假實習、內推等資訊騙財的同學,本次上當的畢業生雖然沒有明顯經濟損失,但實際造成的損失可能要遠超金錢。對於“栽倒”在該實習生手裏的同學來説,在辛苦實習數月,寫了最多近百萬字研報後,非但沒有留用機會,連實習證明和背調材料都無法獲得,甚至錯過秋招、春招的機會。
劉某曾在多家券商實習,説明能力得到金融機構認可。然而,就向來講究誠信、自律與背景調查的金融行業而言,劉某暴露出的品性又顯得與之格格不入。金融行業是一個要求對負面人物市場禁入的行業,劉某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令人遺憾的是,媒體報道中的劉某顯然並未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學院工作人員辯解稱“每去一個新單位就把這些實習生拉上,是給他們一個新的機會”。
儘管該起事件的性質在法律層面如何界定尚無定論,但于個人私德與公序良俗,劉某均難以自圓其説。一方面,損人利己,拿別的實習生辛苦寫出來的報告作為自己的成果,並耽誤別人就業。另一方面,劉某在整個過程中盜用首席姓名,發送虛假實習協議與保密協議,可謂處心積慮。
曾有人將金融行業比作一個名利場,但越是如此,從業人員行事越要審慎,否則難免在將來鑄成大錯。因為疫情影響,畢業生(包括國外高校畢業生)遠端實習、線上實習已經在行業內司空見慣,只有微信或電郵接觸的背景情況,的確給了劉某把構想“落地”的機會。深究下去,劉某能夠連騙數十人的原因,可能還在於部分畢業生更相信人脈,相信內推,相信校友、同鄉在就業當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超越個人本身能力,從而忽略了各家券商一再提醒過的實習也要走人力部門專門流程,簡歷只會由專門平臺或者指定郵箱來接收。
劉某的例子,再次提醒即將離校或剛離校不久的畢業生:係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腳踏實地才能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