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站在就業與求學的岔路口,因一位老師的懇切鼓勵,讓我堅定地走向了那條求學之路。求學之路並非坦途,第一志願失落後只能轉而尋求調劑,在經歷數次被拒、沒有回音的困頓時刻,我終於看到了一絲曙光,但不一會兒我又猶豫了:那是來自春城的一個機會,在此前的人生規劃中,出生於小鎮的我內心裏充滿了對大都市的嚮往,從未想過去往偏僻的西南一隅。
經歷一番心理鬥爭,我才開始嘗試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我發現,相比于對地域的偏好,繼續求學的心願更加強烈,在何處求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延續熱愛。
來到這個四季如春的西南小城,我便將自己浸潤在書籍堆砌的時光裏。閱讀文獻、落筆思考,篇章中的文字記錄著被典籍裏的妙想哲思所驚異的日子。每當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夜晚走下圖書館的臺階,總有微風和月光相伴。從圖書館到宿捨得路途,描摹著耕耘與收穫間的距離。
歲月靜好中,其實潛藏著某種現實的缺失。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隨著思考的逐漸深入,我在閱讀文獻時所産生的困惑逐漸累積,許多問題無法解開,在書中遲遲找不到想要的答案。帶著迷茫與焦慮,我嚮導師表露了自己的疑惑,原以為導師會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沒曾想,他告訴我應當多走出去看一看,不要僅僅把自己關在書齋裏。
可到哪去走一走呢?我再一次陷入了困惑。我開始翻開此前閱讀過的一篇篇文獻,著手梳理自己一直關注的興趣點,發現我的閱讀關鍵詞多與鄉村、文化、創意有關,但文獻中的案例未見有與我相近的地點。我開始覺察到,這裡可能存在著一個值得深入探尋的空間。幾經尋找,終於,我在碎片的網路報道中找到了一個居於雲南大理,名字叫鳳羽的小村鎮。
帶著問題,我來到了這個小村鎮。2021年的暑假,我將自己放逐于這片田野中,同居住在山村裏的白族老人聊日常,與前來遊玩的旅人聊詩與遠方,與潛心耕耘鄉村新業態的前輩聊創業困境,與當地的基層工作者聊過去與未來。在蒼山北麓,洱海之源,在那片純凈的稻田間,我與不同的人對話,看見了小小的山村也潛藏著廣闊的天地,我看見一群人對於理想的堅守,也看見了鄉村其實是一個連接點,這裡連結著無盡的世界,也通往人心最初的模樣。
深入田野才體會到做學術研究並非是在花間松下採擷清晨露珠,而是一段頂著烈日腳踩大地,在山野中尋找前人未至之地的旅程。
如今,我又站在新的岔路口,當年的迷茫與糾結已經徹底散去,選擇城市還是鄉村,于我而言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心有理想,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山海都有值得人們去追尋的詩與遠方。而通往理想的道路,其實就像一條幽深的小徑,每一次的畢業都是小徑中的節點。選擇熱愛,路上所遇的困難便如遠山雲霧,遠遠望去,它們遮擋視線、擾亂方向,走近後就會發現,它們一定會從你身旁繚繞而過,最終成為這條路上的一縷芬芳。
許藝琳 (26歲) 雲南財經大學碩士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