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衝突就像父子、婆媳矛盾一樣,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只不過現在,這種衝突更多體現在職場上。所謂的“00後整頓職場”也好,00後被職場“整頓”也罷,本質上仍是“新一代”與“老一代”産生矛盾,並在衝突與合作中爭取自身的話語權。
但如果由此就籠統地將某些年份出生的人冠之以“××後”的稱呼,無疑過於標簽化了。雖説同齡人在觀念思維、行為習慣、工作方式上的確有更多共同點,但“××後”的説法還是忽略了不同個體在性格、能力上的差異。因此,要想化解代際矛盾,跟“新一代”握手言和,首先就應該擺脫標簽化的思維:不簡單地以年齡為界劃線站隊,更沒必要刻意放大代際差異,人為製造世代衝突。
畢竟,在這個新技術、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上一輩認同的未必是真理,下一代也不見得就掌握了未來。因此,要想化解職場代際矛盾,就需要不同世代的人都放平心態,前輩不要總是居高臨下,看不起晚輩,新員工也不要老想著挑戰現有的規章制度。畢竟,前人給出的規則,總有合理之處,先適應,再改變,未嘗不是更好的思路。
事實上,今天對00後苛責最甚的可能不是60後、70後的老總,而是80後、90後的中層前輩。對於這種現象,錢鐘書在《讀<伊索寓言>》中有過精闢的分析。他指出,人們對於比自己年輕的人,一般有兩種態度:對與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小輩,通常能夠容忍,並且給予保護,因為“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了我們的尊嚴”。但是,對於比自己年輕得不多的後生,則往往是厭恨以至於嫉忌,原因是“他們已失掉尊敬長者的觀念,而我們的年齡又不夠引起他們對老弱者的憐憫,我們非但不能賣老,還要趕著他們學少,我們的年長反使我們吃虧”。
現實中往往也有類似情形。比如,某些網際網路公司設立了“新一代”部門,統一管理00後,説什麼“00後剛開始‘整頓’職場,就被職場‘整頓’了”的,大抵就是這種想賣老而不得的心態吧。
“爹味”十足的老輩,雖然令人厭惡,但像有些人那樣一味“媚小”,也大可不必。須知,年輕只是一種時間狀態,並不必然代表對錯是非。回顧歷史,有些世代年輕時曾推動社會前進,有些則未必,甚至同一個世代在不同國家,表現也迥然不同。
所以,不要一味責怪年輕新人如何如何,關鍵得看“前輩”為00後創造了怎樣的職場環境。還是魯迅説得好,“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而作為年輕一代,也應該明白,社會自有其運作規則。公司有些具體的規章制度可能跟我們在學校裏、書本上學到的觀點理念不相符,甚至有衝突,但並不代表它就是錯誤的。相反,所謂人的社會化、職業化,就是不斷適應、運用、然後再優化這些“陳規”的過程。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得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行業的門道都沒摸清,就想著“挑戰”和“改變”,恐怕對現實並無好處。
好在,雖然網上總有人批評、抹黑00後,但現實中,00後呈現出來的職場面貌並沒有那麼糟糕。很多職場上的00後也願意主動加班,他們的上進心和創造力不容低估。
當然,為了適應年輕世代的行為習慣,企業革新、優化管理方式也是必要的,這也是前人與“新一代”和解的必由之路。相比前人,00後普遍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於“996式的工作”的忍受度也更低,但優點是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創新能力也更強,而這正是中國産業轉型升級、企業持續發展的優勢動力,就看管理者們能否好好加以利用了。
説了這麼多,其實最終化解代際衝突的,在上述途徑之外,恐怕就是時間了。就像曾經同樣被輿論斥責為年少輕狂、目中無人的80後,如今大的已經“四十不惑”,最小的也過了“而立之年”,他們的行為方式恐怕已與前輩相差無幾。或許終有一天,00後也會變成80後的模樣,前人也終將與“新一代”握手言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