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菡娟“少用塑膠袋、一次性筷子,合理使用家用電器,使用節能的材料與設備;做好家庭的垃圾分類……”這些看著不起眼的生活小細節,和實現“雙碳”目標有什麼關係?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
在圍繞“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協商議政的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將目光投向了“綠色低碳生活”,在他們看來,推動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變革,正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和最直接的路徑。應該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減碳的良好風尚,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 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排放與私人家庭活動有關
看電視會造成多少碳排放量?做一頓飯、用一噸水又會為溫室效應“貢獻多少力量”?
“不知道,沒想過,應該沒多少,可以忽略不計吧?”“還是應該以工業減排為主吧?”面對記者的隨機的採訪,很多人都表示,雖然知道要綠色生活、低碳出行,但對於家庭生活所造成的碳排放並無概念。
實際上,聯合國環境署的《2020排放差距報告》指出,採取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須包括私營部門和個人消費行為的改變。如果採用基於消費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演算法計算,全球約2/3的碳排放都與家庭排放有關。
無疑,居民生活消費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看起來高大上的“雙碳”目標,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有研究機構做過這樣的計算:“家庭用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耗電度數乘以0.785;家用天然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天然氣使用度數乘以0.19;家用自來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自來水使用度數乘以0.91;開車出行,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油耗數乘以2.7。”
“中科院有關研究指出,我國工業過程、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碳排放佔比已達53%。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全社會每一個公民的共同參與。”全國政協常委舒曉琴説。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公民低碳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圍繞實現“雙碳”目標,中央和各地出臺了不少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的配套政策文件。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快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國務院關於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部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等等。
“但社會公眾的節約意識、生態環保意識還有待增強,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自身生活關係的認知還不夠明晰,尚未形成全民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良好社會氛圍。”舒曉琴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也坦言,由於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涉及範圍較廣,涵蓋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加之居民長期以來的傳統消費理念和習慣根深蒂固,實現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仍面臨重重挑戰,任重而道遠。
■ 推進綠色低碳生活示範
作為居民來説,綠色低碳生活該從何做起?
“如減少某些方面的消費,少買衣服,少用洗衣粉,減少裝修材料用量,少用塑膠袋、一次性筷子,少用電梯、電視;避免糧食浪費,合理使用家用電器,使用節能的材料與設備;做好家庭的垃圾分類,綠色公交出行等。倡導消費低碳或零碳産品,通過消費促進生産。”朱永新給出了具體建議。
此前,曾有人這樣算過一筆賬:走樓梯上下一層樓能減排約0.218千克;少開空調1小時減排約0.621千克;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減排約0.2千克;熄燈一小時,少用一度電,減排約0.785千克;回收一噸廢紙可少砍17棵大樹……
這些細微的生活習慣,都會悄然影響和改善我們的環境。
除了在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習慣之外,朱永新還認為應該編制頒布全民節能減排手冊或綠色低碳生活指南,將低碳行為指導落實到生活中可執行的層面,使居民了解綠色低碳生活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基本方法。
舒曉琴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發佈綠色生活方式指南,積極宣傳綠色生活科學方法,探索開展個人碳積分排名,低碳生活自願承諾,引導群眾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養成綠色低碳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也有常委建議,實施全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和環保意識。同時,發揮政府宣教職能,倡導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創建一批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示範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對此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
為了呼籲公眾關注塑膠污染,迴圈使用塑膠製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專門研發了塑膠迴圈地圖。塑膠迴圈地圖中包含了生産端企業、消費端的門店以及塑膠的回收與處置企業,目前已經收錄了超過2.4萬家塑膠生産企業,超過2.2萬家的塑膠回收企業以及2300家左右的塑膠處置相關企業。
“相關機構可以在地圖中更新各自機構的資訊,填報減塑行動案例,消費端門店還可以展示其提供的減塑服務內容。個人用戶則可以通過地圖查詢相關企業的環境表現,開展機構減塑行動的觀察,發現優秀的減塑行動案例並對於相關機構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IPE)創始人兼主任馬軍説。
“歡迎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塑膠迴圈地圖、參與全民減塑打卡活動,共同提升全社會對於塑膠污染問題的關注,並積極開展行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交流處處長滿娟表示。
■ 綠色生活方式不能僅靠公民“自覺”
但委員們也同時表示,低碳生活的形成不能僅僅靠公民“自覺”,更需要政策來引導鼓勵。
“要加快研製適用於我國國情並可融入到主要生活要素領域的綠色生活方式標準和規範,讓居民切實了解綠色生活具體樣式,使綠色生活方式有據可依。”朱永新説。
朱永新還建議,對於涉及連結不同生活要素上下游的企業,應加大綠色商品和服務標準的制定,掃除偽‘綠色’現象,增加公眾對於綠色産品和服務的信任度,增加綠色消費信心。將不同領域綠色消費目標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中,循序漸進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發展。
“持續加大政府以及金融機構對於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綠色公共投資力度,完善有利於綠色生活方式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高效回收迴圈利用設施和便捷公共交通系統設施等。”朱永新説。
加強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監測和評估也必不可少。建立衣、食、住、行、遊等生活領域的綠色消費指標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推動各地建立不良消費行為的資訊披露平臺。
“研究表明,只要在居民的電費帳單上附上本人與所在社區其他居民的用電情況的對比,向消費者實時報告用能情況,就可以促進節能行為。”朱永新説。
民進中央則建議,創新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和智慧管理平臺。借助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精準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手機App、微信、客戶端等軟體的便捷性和經濟性,調動居民和企業垃圾分類回收的積極性,宣傳推廣智慧自助回收設備和“網際網路+”創新回收模式。
■ 低碳教育進校園
“知為行之始,學為用之先。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須先行。”全國政協常委劉曉莊説,堅持從小抓起,加強基礎教育。中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樹立正確科學的“雙碳”理念要“從娃娃抓起”。
劉曉莊建議將“雙碳”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進教材、進課堂,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中適當融入“雙碳”內容,精心培育一批具備生態理念和科學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劉曉莊特別提到了“天人相應、道法自然”“中庸致和、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他看來,更應該讓中小學生從小接受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熏陶,懂得不“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道理。
朱永新也建議:學校應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目標的典範。應深入開展低碳教育,強化青少年的節約意識和綠色低碳理念。
“要在我國全面開展‘雙碳’教育,普及‘雙碳’知識,切實增強全民對‘雙碳’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把‘兩山’‘雙碳’理念植根於心、付諸於行,以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保障‘雙碳’行動‘不偏向、不走樣’,推動降碳、減污、增綠、增長協同推進,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劉曉莊説。
“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用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減少排放,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朱永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