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發佈時間: 2022-06-28 09:35:19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前不久,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24小時博物館”在杭州開放,第一晚,就吸引了700多人前來參觀。

這是全國第一家24小時開放的國有博物館。孩子們興奮地在這裡看昆蟲和礦物標本,但最引人關注的,是通過高科技沉浸式體驗“元宇宙劇場”,包括AI增強現實、多媒體動畫和科學繪畫、聲音裝置和體感互動遊戲等多種展示手法。孩子拿起一張植物圖片掃一下,就能看到這種植物的生長過程。

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質富裕,也是精神富有。當前,為了讓更多市民就近便利地找到公共文化空間,浙江正高品質建設品質文化生活圈,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上,“文化”成為重要的一環。

家門口的“公共文化”

最是書香能致遠。走進杭州錢塘江畔的乾嘉書房,就好像走進一幅宋畫中,書房的氣質均源於宋韻文人詩意生活觀念。在這裡,既能吟咏、焚香、撫琴,亦能揮毫潑墨。在書法、篆刻等傳統文化教學外,這家書房還免費舉辦公益講座、文藝演出、藝術公開課,同時提供數字閱讀、視聽體驗、展覽展示、智慧旅遊等多種服務。

截至2021年,杭州各地已佈局94家城市書房,這些書房有不同的合作主體,風格各異,但都具有“城市客廳、市民書房”的社會功能,都是全民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並可享受相應的政府優惠政策。

書店和圖書館不僅是建築,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這裡輸出文化氛圍,甚至歷史和精神,影響著整個城市裏的人。2018年,浙江圖書館聯合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打造了浙江省公共圖書館信用服務平臺及“信閱”服務品牌。全省讀者無需辦卡、無需交押金,即可享受信用借還服務。利用網際網路和物流體系,圖書借還實現零跑路,並支援全省通還,圖書可就近歸還到全省任何一家縣區級公共圖書館。這一創新服務成為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圖書館領域推行的特色服務。

2020年,“信閱”服務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重點佈局在省內交通不便、閱讀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舟山多島,溫州、台州、金華多山水,交通受地理環境影響,“信閱”服務加快推動優質圖書資源向基層下沉,消除城鄉閱讀差別。自開通服務以來,“信閱”累計借閱數最多的前3位用戶,來自寧波和台州。目前,“信閱”用戶覆蓋除港澳臺以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46個地級市,包裹最遠送達4000多公里外的西藏地區。

共同富裕,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如何讓文化成為助力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樣板,浙江各地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妙招。在硬體提質增量基礎上,文化惠民活動更是精彩紛呈。

近年來,嘉興子城遺址公園榮光再現,嘉興文化藝術中心、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等一批標誌性文化基礎設施建成開放。歌劇《紅船》、舞劇《秀水泱泱》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報告文學《紅船啟航》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作品。同時,持續實現文化服務保障的普惠、均衡,連續八年在浙江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指標排名中位列第一,並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四連冠”。這些工作,持續擦亮著精神富有的成色。

不久前,嘉興發佈“精神富有·潤心在嘉”十大標誌性項目,圍繞“改善”和“保障”兩個著力點,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來不斷拉高需求的下限,使得社會各群體都能得到平等發展的機會,都能共用時代發展的成果。例如,“候鳥護心——新居民兒童關愛行動”主要聚焦新居民兒童隨父母在嘉生活、學習過程中,存在無人監管、安全隱患大的情況,希望通過開展專業化社會服務項目,有效提升流動兒童課餘時間安全性、教育性。

“一、二、三,轉,面帶微笑,背要挺直!”在杭州市蕭山區新塘文化館,“文化管家”正帶領居民們學習民俗舞蹈,還有居民穿上戲劇服飾,在小劇場排練。據了解,“文化管家”是一種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模式,立足基層文化站,老百姓提需求,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由社會文化機構向老百姓提供文化宣傳、培訓講座、活動策劃等,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鄉村文化培養農民畫家

廣大鄉村對精神富裕的追求,並不遜於城市。

紹興市雲松村村口的那株千年大銀杏,見證了這裡從落後村變成3A景區示範村。今年,銀杏樹邊的公共閱讀空間“樹蘭書屋”落成。敞亮的落地玻璃窗,亮綠色的布藝沙發,簡潔明快的設計風格,和都市的審美更近一些,而一抬頭,人們看到的卻是鄉村老式建築的木頭屋頂。村裏的幹部指著大廳裏的機器介紹,“通過網路即可和市裏的圖書館聯網,完成借閱和還書手續。”目前,村里正醞釀給這個閱讀空間引進咖啡業態,好讓來這裡的遊客坐下來,腳步慢下來。

面臨人口外流帶來的“空心化”,如何重新尋找鄉土文化的個性與基因,與時代發展産生新的融合,構建新的鄉村美學與鄉村生活,成為許多返鄉創業青年與外來者孜孜不倦探索的新課題。

“不到兩小時,2999套余東農民畫《中華騰龍》數字藏品全部售罄!”5月的一個晚上,浙江省衢州市余東未來鄉村運營官余斌看著被搶購一空的銷售頁面,驚喜不已。

余東村是一個“農民畫村”。上世紀70年代,衢州文化館下鄉組織繪畫培訓,給余東村民播下了藝術的種子。50多年來,余東村民白天拿鋤頭、晚上拿筆頭,描繪家鄉山水、農村生活,村裏的農民畫家也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300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畢加索”。農民畫家余春良説,現在光靠外出給人繪墻畫,一年就有超過10萬元的收入。女兒、外孫女在他的影響下,都喜愛上了農民畫的創作。

近年來,在政府的積極幫扶下,余東村農民畫走出村莊,走進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走到了國外文化藝術節,為村民帶來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同時,還形成了具有餘東村特色的農民畫産業,開發了80多種文創産品,把農民畫“搬”上了手機壁紙商城,實現了從賣畫到賣版權、賣文創的轉變。

村民們用畫筆在自家墻上作畫、在村道兩旁作畫,結合未來鄉村的建設,快速崛起成為網紅村,遊客紛至遝來。2021年,余東未來鄉村農民畫及衍生品産值已實現3000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呈現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雙贏發展態勢。72歲的村民余統德説:“大夥兒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錢袋子鼓了。”

在杭州桐廬縣蘆茨慢生活體驗區,放語空鄉村文創綜合體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山間匯聚了13位國內外建築師作品,青瓦房與周圍竹林、樹木、田地以及遠山相得益彰,實現了當代建築與自然鄉村的對話。

藝術家民宿、膠囊旅館、創意書房、失戀博物館等匯合成鄉宿文創綜合體,當地成為一群年輕人的鄉村藝術試驗場,相繼舉辦了鄉村音樂節等近百場藝術活動,許多外地遊客專門跑來拍照。據村幹部介紹,“藝術鄉村”是蘆茨打造美麗鄉村3.0版的一個重要抓手,有了公共文化空間,就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95後王茵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蘆茨工作,“很多人説,我們這一代是最幸福的,因為享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紅利。實際上,我們的下一代是最幸福的,在鄉村不僅有富足的物質生活,更有富足的文化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