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員寫代碼也能上真人秀?

發佈時間: 2022-06-27 11:00:33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前程式員、現脫口秀演員呼蘭説,“java是世界上最好找工作的語言”。他曾經試圖寫一個程式來“量産”段子,“但很遺憾,程式和段子的水準都有待提高”。連他也沒想到,有朝一日,程式員還能憑藉寫代碼這門手藝上真人秀。

近日,聚焦程式員群體的真人秀《燃燒吧!天才程式員》第二季開播。主持人——呼蘭;參賽者——一群程式員,大部分是95後;點評專家——來自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教授;節目內容——現場寫程式、在60個小時內挑戰AI反詐。單看這個配置,與其説是真人秀,不如説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專業比賽。

也沒錯,節目本就基於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40余位知名學者發起的第二屆ATEC(Advanced Technology Exploration Community前沿科技探索社區——記者注)科技精英賽,這些年輕人也是奔著大賽來的。但節目播出後,本是幕後工作者的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次來到臺前。觀眾看到了程式員其實有頭髮,也理解了正在進行中的“科技為人”。

偶像,並不只有一種模樣。

對程式員的“刻板印象”:頭髮少、穿格子襯衣

無論在其他選手還是點評專家眼中,27歲的郭達雅都是耀眼的存在,甚至被稱為“巨佬”——發表過不少有影響力的論文、現身頂尖的行業會議。

中學時,郭達雅就對電腦感興趣,當時還是“中二少年”的他覺得程式員是一個很酷的職業。萬萬沒想到,後來程式員在大眾眼中逐漸有了“刻板印象”,最典型的兩點:頭髮少、穿格子襯衣。

在所有選手中,26歲的李金膛是唯一一個“半路出家”的。父母當初覺得學電腦就是玩遊戲,不如醫生、公務員這些職業“穩定”,於是李金膛在本科學的是藥學。到了大三,李金膛想了想,覺得不對勁,“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為什麼要學那麼久”,於是,他聽從內心,跨專業考研進入電腦領域,如今博士一年級在讀。

在節目中,郭達雅和李金膛都現身説法證明:一、程式員的頭髮可以很茂盛;二、他們不只穿格子襯衣。

“程式員群體比較特別的地方,可能是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有鑽研精神。寫代碼時一坐一天,不解決問題就不吃飯不睡覺。”李金膛覺得,大眾對程式員的偏見,有的還來自影視劇。比如,跟人聊天時會盜人社交賬號;又或者敲兩下鍵盤,安全系統就被瓦解。“我們只是一群選擇了不同職業的普通人。技術只是手段,就像醫生用醫術救助病人,我們的目標是用技術幫助別人、造福社會”。

在呼蘭看來,程式員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在於,這是一個極其公平的行業,靠本事説話,“在公司,就算老闆再不喜歡你,如果這個活兒只有你能幹,他也會對你非常好,通常也沒有什麼論資排輩”。但同時,這行對年輕人的要求也非常高,“為什麼程式員升職加薪快,因為每年都出現大量新技術、新問題,需要你不斷學習來解決。而隨著你能力不斷提高,這個老闆不加薪,自然有別的老闆來加薪挖你”。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和程式員的工作相關,看視頻網站、逛購物網站,網路支付等功能更是一群做安全性的程式員在默默守護。”呼蘭説,“讓程式員走到臺前,一起寫代碼、做技術、公平競爭,這其實展現了一種崇尚能力、崇尚科技、崇尚公平的精神。這也是很多年輕人渴求的工作環境。”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的不僅是熱鬧

對於真人秀這件事,郭達雅最初很難想像:“程式員大部分時間都在敲代碼,要不就是看論文、看書,這樣一個狀態放到節目上,觀眾在看什麼?”

不過,他希望觀眾看完節目後,能知道程式員是做什麼的,“比如,我確實不會修電腦,電腦藍屏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郭達雅覺得,普通觀眾看程式員真人秀,不是看他們如何敲代碼,而是看這些代碼究竟能幹什麼。

清華大學副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副主任張敏解釋,用AI技術反詐,有兩種方式:一類是基於人工的經驗訓練AI,比如在奇怪的時間有大額的交易,突然給從來沒有轉過賬的人轉賬等,都是高風險交易的特徵;另一類是喚醒欺詐案件中潛在的受害者,比如支付寶2019年推出的反詐騙“叫醒熱線“,如今已實現AI識別50多種詐騙手段,能在0.1秒內作出判斷,通過電話勸阻、支付攔截等方式來提醒用戶。

如何在海量交易中精確地識別詐騙、又不打擾正常的交易,這依賴於全圖風控、智慧對抗、多方風控、端雲協同、互動式風控等一系列人工智慧技術方案。人工智慧可以成為欺詐風險的防火牆,節目中程式員的比賽內容,正是這個“築墻”過程。

內行看門道,但外行看的也不僅僅是熱鬧。

ATEC科技精英賽發起人之一黃穎説,之所以從大賽衍生出一檔真人秀節目,不是為了娛樂大眾,或者“消費”程式員,而是為了呈現這群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的真實狀態,和他們那種由內而外、隨時會迸發的對科技的極致追求,“他們的履歷確實‘燙金’,但他們能走到今天不是靠天賦異稟,而是付出了不比任何人少的努力”。

黃穎覺得,節目好看的是實時競技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人性和博弈,“李金膛作為隊長,會徬徨、會有一時的挫敗,但他依然很堅定地帶領團隊往前走,下一代科技從業者的自信在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繼承了傳統科技從業者的專業能力,並逐步展現出領導力,這是中國未來科技的希望所在”。

科技為人,AI最終是要幫助人類的

李金膛在做科研時發現,很多技術與現實場景脫軌,只是小範圍地在實驗室內應用,“我的終極職業理想,是把技術真正應用於社會。比如這次比賽的反詐,我們設計的一些AI演算法能夠幫助識別欺詐交易,這讓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檔非常‘實用’的節目。”黃穎説,所有選手的比賽成果將會逐步公開,當然,從代碼到應用,還需要整個行業進行選擇性評估。

“要尊敬一個行業的人,首先要走近和了解這個行業。舉辦比賽、拍攝真人秀,其實就是不斷向公眾靠近的過程。以前我們總説日本的工匠精神,我覺得在科技工作者身上,工匠精神比比皆是——這種精神應該被看到。”黃穎説。

張敏説:“所有的科技從業者,最大的現狀就是永遠都在面對一個自己沒有克服的問題,走了一步之後會發現還有更高的山要爬。對於科技精神來説,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永不放棄,屢敗屢戰,哪怕是屢戰屢敗。”

清華大學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朱軍相信,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而從這些95後年輕人身上,他也看到了下一代科技工作者閃光的實力與熱情。

大概是早已“看透”了AI,郭達雅對一些普通人覺得“神奇”的AI日常應用不會産生太多驚喜。智慧音箱、智慧美顏相機……在程式員眼中,早已分解成了一行行代碼,“兩個程式員相遇,不會想著使用,倒是可能會激烈討論代碼有無可改進之處”。

“AI領域有一句話,叫‘AI for good’,人工智慧向善,這是我追求的目標,在一些領域幫助社會發展。比如,在分子醫療領域,AI能夠幫助構建某種蛋白質;敦煌壁畫,可以用AI技術進行修復、復刻。AI最終是要幫助人類的。”郭達雅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