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興安盟鹽鹼地水稻試驗田裏,6月的稻苗已進入分蘗期,長勢正旺,綠意濃厚。一個月前,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的烏日娜,將幾千株不同品種的稻苗分類,陸續移栽到試驗田中。烏日娜説:“現在是決定穗數、産量的關鍵時期。”
從寸草不生、白茫茫的鹽鹼地,到畝産500公斤、金燦燦的水稻田,內蒙古興安盟歷時4年打造出耐鹽鹼地水稻試驗基地,探索出一條北疆鹽鹼地生態治理的新“稻”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心願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今年5月18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宣佈“袁夢計劃3.0”正式啟動,將在興安盟種植各世代耐鹽鹼水稻育種材料2000余份,篩選出3-4個適宜在鹽鹼環境下種植的水稻品種(係),並繼續加快耐鹽鹼水稻配套高産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發,打造耐鹽鹼水稻種源生産基地和關鍵技術輸出基地。
兩年前,袁隆平院士在三亞發佈“袁夢計劃”,提出未來3年,在內蒙古興安盟合作開發耐鹽鹼地水稻種植20萬畝,向全國推廣到1億畝。今年6月21日,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長王世剛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目前該基地已經選育出一批適合當地的耐鹽鹼水稻品種,有3個水稻品種已通過審定,“接下來要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其他類似的鹽鹼地上。”
興安盟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地處北緯46度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擁有天然河流水源和有機質含量高的黑色土壤,是中國重要的稻米生産基地。
王世剛介紹,當年興安盟鹽鹼地面積近100萬畝,開發利用率不到10%,特別是鹽鹼地水稻産業處於空白,大量土地資源閒置浪費。2017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入駐青島市城陽區,開展鹽鹼地改良和耐鹽鹼水稻種植,讓興安盟看到了希望。2018年,興安盟政府邀請袁隆平團隊到當地進行耐鹽鹼水稻的研發與種植。同年10月,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成立。
“白茫茫的鹽鹼地,成片成片荒蕪著,連草都不長。”王世剛記得初到興安盟科右中旗時的看到景象。他説,當地的鹽鹼地鹽漬化非常嚴重,PH值為8.2-9.6,鹽分在5‰至6‰之間,“鹽分、鹼的含量都很高”。
據了解,我國鹽鹼土地主要為兩大類,一類是濱海灘塗鹽鹼地,主要分佈于沿海省份,另一類是內陸蘇打鹽鹼地。興安盟試驗基地的鹽鹼地屬於後者。烏日娜介紹,鹼會導致土壤板結,影響作物吸收水分、養料,鹽度高會導致水稻不出苗。
“鹽鹼地PH值達9,或鹽度在6‰時,畝産要在300公斤以上”是袁隆平院士給興安盟鹽鹼地改良定下的“及格線”。如今,興安盟鹽鹼地水稻示範基地已同時具備“PH值9左右、鹽度6‰”的屬性,畝産量連續3年突破500公斤,成為中國鹽鹼地治理的“標桿”。
實際上,水稻在鹽鹼地上生長十分困難。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派出7位專家組成科研團隊,其中4位專家常駐興安盟。第一年,興安盟給科研團隊提供了近3000畝土地,其中260畝為試驗基地,用來選育品種;1700畝為示範基地,用於展示選育出來品種的種植效果;此外還有1000畝的鹽鹼地改良用地。
當年1700畝的示範基地只開發出900多畝。王世剛清楚記得,當時打了十幾口井,由於有1米厚的凍土層,打出來的都是冰水。“直接灌溉,水稻苗不易存活,我們又調整品種,給土壤增加肥料,想了各種辦法。”
王世剛是山東人,最讓他受不了的是當地“一刮刮半年”的風沙。最遠的試驗田距離辦公地點有300多公里,為了節約時間,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租下當地農戶的房子。對他們而言,生活很不方便,“上廁所要到屋外的旱廁,想洗澡就燒熱水擦擦身子。”
為擴充科研力量,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新招聘了2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投入研發。烏日娜是其中一員,她的工作內容是選育優質、高産的水稻新品種,以及研究配套栽培技術。她説,培育一個水稻新品種,要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穩定的新品係,“根據種植需求來選擇親本的特性,比如耐鹽鹼性、米質好等”,通常這個過程至少要花費6年時間,“我們現在通過南繁加代來縮短選育年限。”
選育水稻品種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迭代的過程。烏日娜説,新品種穩定後可以進行種植和推廣,“但是連續種幾年,水稻苗的抗性就會降低,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發新的品種”。
在選育品種的同時,興安盟也在推進物聯網建設。王世剛介紹,試驗基地水稻的育種、栽培、生長,甚至土壤情況,都可以遠端監測,還可以操控水溫、施肥,防治病蟲害,“實時採集數據在大螢幕上動態顯示,以前袁老坐在家中就能夠遠端指導”。
在鹽鹼地上種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三大夢想之一。這一技術既可改良鹽鹼地和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為貧困人口解決口糧問題,並實現種植戶收入翻番。
短短幾年時間,興安盟耐鹽鹼水稻實驗基地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2020年9月,興安盟鹽鹼地水稻示範基地進行測産,平均畝産為533.95公斤。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見證了水稻測産過程,他祝賀興安盟耐鹽鹼水稻取得豐收:“興安盟地處北緯46度,在這裡取得的成功,將為黑龍江、吉林、新疆等省區的耐鹽鹼水稻種植研究提供借鑒意義。我認為,在中國實現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前景很美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