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怎樣的理由,都“等”不來理想工作

發佈時間: 2022-06-27 10:52:08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陳志文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2022年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比上年大漲167萬,創下歷史新高。再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用人需求不振等原因,加劇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竭盡全力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筆者認為,對就業難題需要客觀看待,不宜過度放大。今年,雖然有1076萬名大學畢業生,但他們並非都會進入就業市場找工作。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量超過120萬,出國留學人數預計不會低於70萬。此外,還有專升本、第二學士學位等。繼續升學深造是今年這批畢業生一個主要去處之一。

同時,和以往不同,更多的同學選擇了自由職業,而不是去單位求職。此外,還有同學選擇自主創業、參軍等。在高校畢業情況的統計中,林林總總有近10種去向,簽約就業只是其中一種,所以不能簡單把簽約率等同於就業率,更不能把簽約以外的去向都等同於失業。

對畢業生與家長來説,也需要形成合理的定位與就業預期。教育部發佈的數據顯示,10年來,中職就業率(含升學)持續在96%以上,高職在91%以上,高於普通高校的平均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並非高職學校教育品質高,而是職教生的期望值相對較低。但本科生、研究生就不同了,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往往隨著學歷水漲船高,他們會覺得: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怎麼能再去做自己“看不上”的工作呢?

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學歷的標簽價值在降低。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也只是普通的勞動者。對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如今,考不上大學幾乎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人,本專科錄取1001萬人。這一年,黑龍江理科的本科線僅有280分,專科線更不高。以高考報名人數第二高的廣東為例,最後一次專科徵集志願,1.3萬多個招生計劃只徵集到720余人,分數線僅有100分(滿分750分)。

1998年,高校擴招之前,全國高校本專科招生總量僅有108萬人,研究生招生僅有5.7萬餘人。而如今光是研究生招生量,就已經超過了當年本專科招生總量。

今年,國內1000多萬名大學畢業生,加上回國就業的留學生,佔到新增勞動力的絕大多數。這意味著,今天的大學生不再是精英教育時代的“金疙瘩”,大部分人只是就業市場上普通的求職者。家長絕不能用自己過去的經驗衡量今天的大學生,那個考上大學就是“天之驕子”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大學畢業生有較高的期望沒什麼錯,但我們還是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就業預期應儘量理性務實一些。

我曾和一個朋友談起大學生就業難,他反駁説:哪一年又不難呢?即便是精英教育時代,不也會遇到這些問題嗎?就業的困境,是一個常見的社會問題,每一個時代都不容易。可以預見,明年的大學畢業生會更多,就業市場的競爭仍會十分激烈。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大學生存在困擾情緒,對此我充分理解。但是,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曾遇到過難題,事業與成就是幹出來的,是奮鬥出來的,不是挑選出來的,更不是等出來的。大學生可以先幹起來,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尋求發展的機會,而不是以就業難為由,在無限的等待中浪費青春。

在工作初期,待遇低、工作辛苦是普遍現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也恰恰是我們成長的寶貴機會。我至今還記得當年為了節約5分錢公共汽車費,步行一站地才敢坐車的過往。磨煉最終會成為財富,不要總寄希望一蹴而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寧願等待,這也是所謂的“慢就業”“緩就業”,甚至“不就業”現象愈加普遍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想特別提醒家長與同學們,雖然現在有了“啃老”的條件,暫時不工作也餓不著,但是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有的孩子一旦開始居家“啃老”,大概率會成為“蟄居族”:常年待在家裏不願出門,像蝸牛一樣,遇到一些挫折就躲回自己的舒適區裏。于己于家,這都是一場悲劇。

(作者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作者:陳志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