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目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文件,均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等制度建設提出了要求。不少地方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制度建設相關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之一。目前,總的來看,雖然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逐步建立,相關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等不斷完善,但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要求相比還不相適應。
統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5月12日和6月7日,全國政協“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保障”調研組通過視頻方式,分別同浙江省政府、省政協和青海省政府、省政協以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企業代表等線上討論交流,聽取意見建議。6月14日,調研組又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一系列的調研活動,為全方位保障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了政協智慧和力量。
同青海視頻調研現場
健全制度完善法規 有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仔細翻閱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你會發現,關於生態環境的表述逐漸從環境治理本身,轉向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説,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雙碳”目標下,各地紛紛佈局“碳”賽道,地方版碳達峰路線圖正加速浮出水面。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的浙江,對於這一“綠色考題”並不陌生。一直以來,浙江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
浙江的生態環境綠在哪?用數據説話,出臺了《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近10項配套政策;在全國率先建立1635家重點企業碳賬戶;放貸681億元支援企業綠色發展;浙江首輪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省財政累計兌現獎補資金359億元;空氣品質在全國重點區域率先達標;全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10年提升……
這些年,浙江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也一路突飛猛進,創建總數均居全國第一,妥妥的“模範生”。
雖然浙江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先行探索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浙江省副省長高興夫坦言,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制約性問題:比如,由於碳排放統計核算口徑、邊界、規則尚未最終明確,省級層面對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工作考核體系依然缺乏有效支撐,有待進一步健全;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因投入成本較高,政府補貼激勵有限,導致部分企業積極性不高,有待進一步強化激勵機制。
調研中,調研組發現,浙江省存在的瓶頸問題具有普遍性。全國首個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設計圖”和“總施工圖”的青海省也表示,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作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助推器”,制定印發了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行動方案,制定完善自然資源資産、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生態補償、資源有償使用以及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編制出臺了《青海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青海省“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青海實施方案》等,《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已于5月1日正式施行。
數據顯示,青海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6.3%增加到2021年的7.5%。草地綜合植被覆蓋度由2016年的53.3%增加到2021年的57.8%,濕地面積7651.78萬畝,穩居全國首位。35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青海湖水體面積增至4625.6平方公里,為17年來的最大面積。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系統工程,需要推進全面變革。青海省副省長劉濤表示,青海省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仍需健全生態文明法制體系、制度體系、執法監管體系、治理能力體系等。
此外,劉濤表示,青海當前還存在著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引領綠色發展動能不足、減排降碳壓力較大、資源開發和迴圈利用水準有待提升、專業人才缺乏等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逐步成型,全社會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共識和行動顯著增強,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開局。打好這場硬仗,需要有制度保證和強有力監督落實措施。調研組認為,綠色低碳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題中之義,必須要結合我國發展的基本現實,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構建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才能順利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體制機制創新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強衛表示,雖然近年來,我國圍繞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體制機制、政策體系、治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因此,要完善頂層設計,制定能源、交通、建築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健全各能源利用行業的法律法規。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表示,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水準和能力有待提升,需要繼續完善相關制度,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規範化、程式化、制度化水準。此外,她還表示,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第一項,其最重要的目標是空間確權登記,希望浙江省率先開展空間確權登記。
有委員認為,目前我國現有立法尚未能滿足“雙碳”目標實現的實際需求,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立法與政策實施相脫節等主要問題。應進一步修改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在現行的環境、能源和資源等相關法律中增加與碳減排相關的內容,將碳減排要求落實到具體行業,形成推動碳減排協同效應。
同浙江視頻調研現場
前景向好潛力巨大 多方發力加速市場崛起
2021年底,浙江湖州安吉開展竹林碳匯收儲交易試點,首批完成收儲交易的大里村等五家單位共拿到三年竹林碳匯交易金108.62萬元。從2020年開始,麗水山區已先後達成6筆碳交易,賣出了670余噸碳減排指標。近期,麗水兩家銀行試水零碳金融網點打造,通過購買碳匯來抵消運營和裝修過程中産生的碳排放。
近年來,圍繞碳交易,在浙江,涌現出了一批“賣碳翁”。
“兩筆550余噸碳匯交易收入5.5萬元,綠水青山真正淌金流銀了!”麗水龍泉市官浦垟村是麗水市“賣碳”最多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張小平説,去年9月、10月村裏連續售出兩筆林業碳匯減排指標,用於中和抵消2021年中國豐收節浙江嘉興主場活動和麗水人才科技峰會的碳排放。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麗水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區市,全市擁有林地面積2076.3萬畝,森林覆蓋率81.7%,森林蓄積量近1億立方米。
“麗水最大的優勢在生態,生態最大的支撐在森林。”麗水市副市長朱磊表示,森林涵養了水土、改善了環境、增加了收入、豐富了口糧,不僅是水庫、錢庫、農産品庫,還是最大的碳匯儲備庫。
“活了快60歲,真是大開眼界!”在得知自己看護的山林不砍樹也有收益時,麗水市賢良鎮湖源村護林員周小興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他説,30年前,包山燒炭在當地成為潮流,一棵棵大樹被送入炭爐化為灰燼,光頭山、癩頭山隨處可見。12年前,他才從伐木工轉變為護林員。
與周小興遠隔2500公里的張榮山,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孔家村的護林員,50多歲的他守護“青海省湟水規模化林場碳匯造林項目”已經7年,這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基於核證碳標準(VCS)和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標準(CCB)的造林碳匯項目。
該項目首期核證二氧化碳減排量共計25.46萬噸。作為第一筆林業碳匯已經于2020年5月賣給殼牌能源(中國)有限公司。這也是迄今為止青海省規模最大的林業碳匯項目。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碳交易已成為我國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碳交易分為兩類,碳配額和碳減排。碳配額指碳排放配額(CEA),主要用於工業減排。碳減排即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指符合規定的減排項目可以申請簽發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用於出售獲得額外收益。其中,林業碳匯是關鍵。
我國在2004年啟動林業碳匯項目試點。有研究報告稱,到2030年,我國森林蓄積量有望超過184.56億立方米,假設核證自願減排量價格為30元/噸,則林業碳匯項目市場潛在價值為2802~4691億元。
林業碳匯交易能夠通過市場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調研組表示,林業碳匯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具有較高的固碳速率和較大的碳匯增長潛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林業碳匯雖然已開始産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但還存在市場化程度較低,頂層設計不明朗、政策不確定、碳交易市場還不夠成熟、碳價偏低等不足,如何開發利用仍是一個新課題。
“林業碳匯的發展與進步需要資金的支援。”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于革勝看來,現階段,我國支援碳匯的金融産品仍然較少,沒有針對碳匯的金融創新産品。他建議加大金融支援力度,拓寬林業碳匯投融資模式,形成資金合力投入林業碳匯建設。同時,開發設計新型金融産品,擴展綠色低碳金融體系覆蓋轉型金融活動的範圍,積極推動綠色低碳金融在地方落地。
也有委員表示,林業碳匯工作的進步與發展需要碳匯市場的保障,資訊的對稱與協調是促進碳匯交易市場的主要因素。我國林業碳匯交易資訊披露制度不健全,沒有形成共用的資訊披露平臺,群眾獲取有關林業碳匯資訊的途徑十分不便。建議加強林業碳匯資訊平臺建設、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環境資訊披露準則、完善林業碳匯交易仲介服務機制、引入第三方綠色低碳評估機構等,促進資訊公開公平交流,幫助更多市場主體加入林業碳匯市場交易。
樹立理念 面向未來 共建永續發展綠色家園
青瓦白墻綴以小巧玲瓏的花箱,與季節宣傳畫相得益彰;惟妙惟肖的墻體彩繪,儼然一件件露天藝術品;設計精美的景觀小品,與小巷風貌有機融合……如果你走過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紅梅社區九嘉巷,會發現這裡的潔凈美麗和文藝氣息。
每天在九嘉巷裏轉轉,是社區很多居民飯後的習慣。以前,居民們可不愛去九嘉巷,因為巷子裏基礎設施老化破損,水泥路面坑洼積水,空中電線雜亂交織。
九嘉巷的變化僅僅是紅梅社區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街道和社區以“治理煥新”為依託,從硬體改造提升和市民文明素養提升兩方面入手,雙措並舉建設綠色社區,讓居民感受到“穩穩的幸福”。
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一定的符合環保要求的“軟”“硬”件設施,建立起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文明社區。2020年7月,住建部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以城市社區為對象,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
在此次視頻調研中,作為浙江省唯一綠色社區代表,紅梅社區向調研組介紹了“寧波經驗”。
“綠色社區建設,‘綠’的不僅僅是環境、是設施,更是觀念和心態。”紅梅社區黨委書記邢巧燕表示,綠色社區建設有利於幫助居民樹立綠色生活理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在全社會層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地通過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完善綠色出行基礎設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5月到9月,是青海最美的季節。煙波浩渺、碧藍醉人的青海湖,蜿蜒曲折、涓涓綿長的倒淌河,松柏蔥郁、恬靜怡然的賽宗山……地處黃河之濱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近年來牢固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合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問題,不斷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全州生態文明建設水準得到大幅提升。
“把保護生態環境、愛護美麗家園作為分內之責,變成自覺行動。”海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錢國慶表示,今年3月15日,海南州四大班子領導帶頭示範,在全州範圍內組織幹部群眾開展環境清潔集中行動。每年4月,海南州各地都要開展義務植樹,各族幹部群眾一起為建設美麗海南播撒新綠。
綠色是青海的底色,生態是青海的生命線。如今,不論是海南州還是青海省,純凈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融入當地民眾的綠色生活中,生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全民保護生態已成共識,居住在這裡的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生態環境變化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有助於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宇如聰認為,碳中和願景的實現涉及能源結構優化、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人們生活方式綠色化,會給全球經濟增長、工業發展、城市進步甚至每一個人的生活帶來深刻改變。
在全國政協常委、民盟青海省委會主委王絢看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是助力“雙碳”目標加快實現的關鍵性舉措。她認為,發展數字經濟不僅可以為“綠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具體、鮮活的應用場景,而且促進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之間的融合發展、良性互動,還可以進一步助推我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生活方式綠色化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問題時,把綠色觀念放在首位。全國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認為,快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快遞過度包裝不僅增加了垃圾分類的負荷,更浪費了大量資源,造成了環境污染。因此,一方面,廣大民眾要逐步轉變理念,從實際行動上推廣快遞包裝迴圈利用,讓快遞包裝“綠”起來。另一方面,要全鏈條發力,從各個環節降本增效,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
委員們認為,踐行綠色生活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必要前提。我們要堅持低碳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共用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記憶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