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青年如何為中國高鐵保駕護航

發佈時間: 2022-06-16 09:25:08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從軌道設計到軌道運維,入職鐵四院7年,林超一直在圍繞高鐵的核心技術“做文章”。6月8日,共青團中央公佈2022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單,林超榜上有名。

“因為工作原因,15年前我就經常在京滬之間往返,彼時出行只能坐綠皮火車或飛機。可是綠皮火車太慢,飛機也會因天氣問題時常延誤或取消,這種情況非常耽誤洽談合作和工作進程。”從事金融工作的徐志亮回憶説。

如今,徐志亮的煩惱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現在出差時都會選擇高鐵,高鐵既準時,又舒適,我還能在高鐵上很好地辦公和休息。”

事實上,徐志亮的感受只是中國高鐵方便人們出行的一個縮影。“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唐代詩人李白眼中的“千里之距”,在1300年後的今天,被最高時速350公里的中國高鐵輕鬆“征服”。

國家鐵路局的數據顯示,近10年,中國鐵路路網規模品質大幅提升,鐵路固定資産投資累計超過了7萬億元,增産里程5.2萬公里。到2021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了15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為4萬公里。目前,高鐵通達93%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正是憑藉高效、安全、舒適的突出優勢,中國高鐵被歐亞大陸20國青年評選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成為了一張架通天塹,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而在這背後,鐵路行業中的科技青年們,正在用知識和創意,用汗水和奮鬥,為中國高鐵持續提速,為人們的出行保駕護航。

讓中國高鐵衝破技術壁壘

回顧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從過去冒著黑煙的火車頭,到如今安靜快速的高鐵列車,中國鐵路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持續突破和創新。

眾所週知,中國地域廣闊,氣候條件差異大,地形地質條件複雜。“在這種情況下,高鐵技術起步階段的軌道設計,就面臨‘惡劣氣候環境適應性’和‘複雜線下基礎協調性’兩大世界難題,且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談及這一話題時,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四院”)高速鐵路軌道技術創新團隊的林超對記者説。

“儘管挑戰巨大,但當時我們團隊定下的目標,不僅是要把中國的高鐵設計好,而且要實現技術、舒適性和安全性世界最高。”林超回憶説,為了儘快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在鐵四院鐵路軌道安全服役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一條13米長的軌道結構,成為了林超和團隊同事的實驗平臺。

核心技術、關鍵參數必須“立足於自身”,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林超與其他技術攻關組的成員不畏辛苦堅持實踐,先後參與現場試驗100余項、內外部技術討論會議100余場、總結整理技術材料1000余份……

也正是通過這種“較真兒”式的理論研究和反覆試驗,軌道設計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參數得以相繼確定,多項研究成果納入設計規範,最終應用到國內高速鐵路無縫線路設計中。

在解決了無縫線路的設計難題後,林超所在團隊又馬不停蹄地開始解決“高鐵施工精度”的難題。“對於提高高鐵軌道平順性來説,這顯然又是一個‘卡脖子’工程。”林超坦言。

儘管挑戰巨大,但是林超所在團隊一頭扎進了軌道智慧建造的技術研究中。

經過4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在兩萬多行軟體代碼、近60萬條數據分析處理和累計400多天現場測試驗證的共同“見證”下,林超所在團隊自主研發出的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智慧建造技術,實現了無砟軌道施工全過程動態品質資訊採集與評估反饋。

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新技術使無砟軌道建造精度完成了從釐米到毫米質的飛躍,目前該研究成果在高鐵應用總里程已突破3000公里。“‘高鐵上豎起不倒的硬幣’就是對我們工作和技術研究最好的肯定。”林超笑著説。

6月8日,共青團中央公佈2022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單,林超榜上有名。事實上,從軌道設計到軌道運維,入職鐵四院7年,林超一直在圍繞高鐵的核心技術“做文章”,也正是憑藉“要讓中國高鐵衝破技術壁壘”的這份決心,他持續奮戰在核心技術攻關第一線,為高鐵的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練就“世界領跑”的本事

“這十年,中國裝備技術水準不斷攀升,鐵路改革邁出新步伐,國際合作開創新局面,鐵路裝備實現升級換代,復興號系列産品涵蓋不同速度等級,適應各種運營環境,智慧型動車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近日,國家鐵路局副局長安路生的一番話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安路生直言,中國鐵路總體技術水準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鐵建設和裝備製造技術體系。

這一系列讓人們引以為豪的“高鐵成績單”,是許許多多像林超一樣,致力於技術創新和奮鬥實踐的青年一點一滴拼搏出來的。想要讓“林超們”有更多施展抱負的機會,就需要有培育人才的沃土。

林超所在的鐵四院高速鐵路軌道技術創新團隊(以下簡稱“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就是這樣的“沃土”。

“我們團隊成立於2005年,現有成員49人。近幾年,90後開始逐漸成為主力,現在團隊平均年齡34歲,黨員佔比85%。”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孫立介紹説。

自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開通以來,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達到4萬公里,年運送旅客人數累計超過300億人次,運營安全不容絲毫閃失。過去,養護維修部門主要是利用0點到4點的天窗時間進行軌道巡檢,這樣的工作模式既耗時又費力。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減輕鐵路運維壓力?在發現這一問題後,孫立帶領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決心研發出一套軌道遠端監控系統,來解決高鐵軌道監測安全性、精度性、環境適應性要求高等難題。

經過多年的一線實踐和研究,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研發了“光纖傳感+視覺測量”的綜合監測方法,通過在軌道上安裝光纖感測器,實時採集軌道結構的位移、應變、溫度等數據,其位移最高測量精度最高可達0.05毫米。

孫立介紹,與國外技術相比,“千里眼”監測系統在精確性、穩定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具有全面優勢,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當高鐵列車經過監控地段時,軌道數據曲線便會像心電圖一樣在螢幕上跳動,運維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在綜合監控中心掌握軌道狀態。”孫立説,目前從中國最南端的廣深港高鐵,到最北端的哈齊高鐵,都有“千里眼”保駕護航,其監測工點總數佔全國運營高鐵軌道監測工點總數的80%以上,助力中國高鐵更安全的運營。

除了合力“啃”下技術難題外,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還非常重視對於人才的培養。記者了解到,團隊針對職工個人專長,為每位職工確定1-2個專業方向,打造為具有崗位特色的技術骨幹。

目前,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先後20余人次榮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成為助力中國高鐵發展的一股突出力量。

“未來,鐵四院技術創新團隊將持續引領行業和世界高鐵進步,成為高速鐵路軌道技術的‘領頭羊’。”孫立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