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測評變廣告促銷?七成受訪者期待提高測評行業準入門檻

發佈時間: 2022-06-16 09:1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6·18”網購熱潮即將來臨,購物前搜索商品測評資訊獲得購物參考,消除“選擇困難”,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但第三方測評服務存在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你覺得第三方測評靠譜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者購物時參考過第三方測評機構/平臺的産品測評結果。71.7%的受訪者建議提高測評行業準入門檻,嚴格把關從業資質。

64.2%受訪者購物時參考過産品測評

南昌某高校大四學生章佳瑤買東西時,經常會參考第三方測評機構的測評結果,“我很喜歡在買東西之前,先看一下別人的使用體驗,綜合多方感受再去買。這樣一般不會踩雷”。

調查中,64.2%的受訪者購物時參考過第三方測評機構/平臺的産品測評結果。

北京師範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江予認為,更多的人和機構對企業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進行評價,是非常好的事情。“現在社交網路發展迅速,原來第三方沒有能力、沒有機會做的測評,現在都能做了”。

上海某廣告公司工作人員鄒敏在購物時會參考測評結果,但她覺得不靠譜兒。“我自己從事廣告行業,就了解到很多測評其實就是廣告。他們在測評裏説,十個産品裏哪三個好,很可能是因為那三個收了廣告費”。

調查中,59.5%的受訪者覺得第三方測評機構推薦的商品靠譜兒,34.2%的受訪者覺得一般,6.3%的受訪者覺得不靠譜兒。

鄒敏説,比較正規的第三方測評當然也有非常真實的內容輸出,但測評基本上涉及的都是産品,如果他們長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就會跟品牌方打交道,很可能還會接一些推廣,這種情況下再客觀地説品牌好不好用,會比較困難。

李江予説,目前的測評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於商品品質本身的測評,涉及成分等指標。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業規範與行業標準,如果商品不達到這個標準,是很難出現在市場上的。這一類測評無非就是在商品合格的前提下,機構或個人進一步來測它的指標到底怎麼樣,比如比國家標準高多少。這種測評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設備、知識技能等。

“另一種測評就涉及到用戶體驗,比如這個産品好不好用,這類測評就見仁見智了。以前很難有機構去做,現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很多。這種測評也能體現産品的某一個側面,告訴消費者怎樣選擇適合的産品。測評的內容在使用場景或使用目的等層面上,跟消費者的需求越相似,越有價值。如果差距較遠就沒有多少價值。這種測評我覺得越多越好,消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作好判斷。”李江予説。

71.7%受訪者建議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嚴格從業資質

“真正的第三方測評,前提是要成為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不獨立就意味著測評結果帶有廣告和促銷的性質。”李江予認為,這涉及到管理的問題,比如可以採用備案制,告訴消費者,誰在做,是怎麼做的。

規範第三方測評機構,71.7%的受訪者建議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嚴格從業資質,57.7%的受訪者認為要確保第三方測評平臺的獨立和中立,56.0%的受訪者建議建立黑名單,嚴厲懲治欺騙消費者的行為,52.9%的受訪者建議設立科學、統一、權威的測評標準,38.2%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第三方測評的監督力度。

“現在平臺都在鼓勵用戶原創內容,但還需要進行監督和把關。”鄒敏感覺到,現在很多平臺會有相關管理,比如發佈內容太誇張,平臺就會限制流量或停止推廣,也會限制廣告傾向太明顯的內容,讓創作內容限制在更加真實的使用感受。“比如護膚品測評機構,就要有化學等專業的背景要求。對測評博主的要求也比‘種草’或者分享類的博主更嚴格一點”。

“同一段時間很多家不同的測評機構都推薦同一個産品,一定是這個産品最近在做推廣,那這些推薦就不可信。”章佳瑤説。

李江予説,對於第三方的測評機構或者個人,一方面,有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就要受到制裁,另一方面,要通過聲譽排名等進行鼓勵,讓他們把社會影響和廣告促銷分隔開來。這樣他們才會把如何給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當成一個最重要的訴求。

“比如做一個美粧的測評,就一定要對化粧、皮膚知識、化粧品成分等非常了解,如果一個博主不知道某些成分會給皮膚帶來什麼樣的作用就盲目推薦,那是在坑消費者。”章佳瑤很看重測評機構的專業能力,“一定要管控好測評機構的廣告數量和品質,對於一些大家意見比較多的産品、三無産品,絕對不能忽悠消費者埋單”。

“如果因為不夠中立導致測評服務不被認可,消費者不滿意,就一定會有人來挑戰這種狀況,來做一個對消費者有價值的中立的測評。那些非獨立非中立的機構和個人,在這個市場就會越來越沒有機會。”李江予説。

受訪者中,00後佔22.8%,90後佔45.3%,80後佔25.3%,70後佔4.8%,60後佔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