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是我們的特色産品東橋白鵝,飼養期達300天,肉質緊實、口感鮮美……”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東橋鎮的牧鵝合作社內,95後姑娘湯翠琳正聲情並茂地直播銷售當地農副土特産。2020年,湯翠琳從廈門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畢業後回到六安市,從白鵝養殖做起,通過電商銷售,把家鄉的土特産銷往全國,還帶動當地200多戶農家脫貧致富。
湯翠琳的父母都是農民,2000年開始養鵝,將小型家庭鵝廠一步步做成規模,她見證了父母這20多年來創業的艱辛。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當地白鵝産業轉型升級,養殖量越來越大,但對於一些農戶而言,銷售渠道仍是痛點。讀本科期間,湯翠琳每年寒假回鄉,都能看到家家戶戶都挂滿了腌制好的鹹鵝,鵝農因為賣不出鵝而發愁。幫助當地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湯翠琳的一件心事。
讀研究生期間,湯翠琳選擇“生鮮供應鏈”為研究方向,她希望解決供應鏈和銷售端之間的“矛盾關係”。“或許我可以運用新農人思維改變傳統觀念,幫忙把家鄉的生態産品推廣出去。”2018年10月,正在讀研二的湯翠琳就開始邊學習邊創業。她起先線上上開設店舖銷售六安特産,一個人忙前忙後。早上經營店舖、下午打包發貨,晚上還得準備第二天的促銷活動,經常家校兩地來回跑。
物流成本過高、供應端價格保守、農村老人很多不識字……面對這些困難,湯翠琳也有自己的對策。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她單獨找一家物流公司談長期合作,提高運單量,再把握議價權。將産品銷量做起來的同時,她吸引更多大戶和企業戰略合作,從而獲得價格優勢。湯翠琳利用所學知識,及時把市場需求告訴上游供應端,雙方對市場需求做出應變,減少資訊差,維護産品品質,讓合作變得長遠和堅固。
産品好,銷量才能好。為了提高當地白鵝肉質口感,湯翠琳一直堅持稻茬散養:她的合作社摒棄省時省力的飼料圈養,讓鵝從孵化後就在外放養,春夏放河灘、草地,秋放稻茬田,提升白鵝肉質的同時,讓稻茬田得到充分的二次利用。
經過兩年多摸索學習,湯翠琳的小店走上正軌。她開闢了各種網上銷售渠道,隨著直播帶貨興起,還在多家電商平臺進行直播。
務工用人方面,牧鵝合作社中70%以上都是當地的貧困人口或者中老年人。在統購統銷上,每年春天她們都會給當地各村貧困戶免費發放20-50隻鵝苗,提供免費技術服務,秋冬時再以高於市場價10%回收;湯翠琳還將線上與線下結合,通過訂單模式,根據客戶訂單收購貧困戶的土雞蛋與老母雞等産品,加工後發給客戶。
2020年,湯翠琳和父母一起走遍全鎮30多家養殖專業合作社和100多戶家禽飼養散戶,高價收購大量雞鴨鵝,加工處理後放到網上銷售,大半年時間,網路交易額高達1023萬元,其中銷售扶貧産品達到500多萬元。
通過以上措施,當地200多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實現脫貧。目前,湯翠琳創辦的牧鵝基地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已成為六安市金安區100多個村鎮、10多萬農民的農産品銷售平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