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陜視新聞的一則採訪視頻火了。記者問一小夥,“為什麼五一選擇出去露營?”小夥子回答:“跟風唄。”
不明白為啥要去露營的,不只小夥子一個。2020年被稱為中國的“精緻露營元年”,這一年,我國露營營地相關企業數量為8315家,較上年增長200%;小紅書社區露營相關筆記發佈量增長了271%。2021年,露營相關的企業數量又翻了一倍多,達到17579家。
進入2022年,隨著疫情反覆,出省旅遊愈加困難。在攜程App上,僅1-4月上旬,報名露營遊的用戶數量就是2021全年的5倍以上。有數據預測,2025年,露營經濟的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83.2億元——接近2021年中國遊戲市場的規模。
在媒體中,露營被塑造成一種對於草地、河流的“集體鄉愁”。在疫情所帶來的“必要生活”下,露營是“憋瘋了”的人們開拓的“非必要生活”。
目力所及,從社交媒體到央視新聞,都開始起討論起露營。或稱讚,或批評,但每一條討論都讓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大流行。
與普通的露營不同,當下時興的“精緻露營”最初發源於2005年的英國,十多年前在美國、日本掀起熱潮。隨著2019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邁入1萬美元大關,這一新的露營形態走入大眾視野。精緻露營講求舒適的營地和舒適的睡眠,要能在距離都市不遠的地方體驗野外,最好“不需要自帶被褥、工具”且“有專人負責準備餐食,不需要自己準備”。
但回到現實,蚊蟲、垃圾、風沙、人擠人的營地,任意一樣,就能輕易摧毀這場“精緻”的美夢。去年9月,微網志博主“濾鏡粉碎機”到寧夏中衛體驗網紅沙漠野奢帳篷,結果發現帳篷破洞、漏雨,碩大的飛蟲就趴在帳篷頂上。夜裏,由於帳篷太過濕冷,他被凍醒了,只好走到帳篷外活動身子,等待天亮。
有人好不容易配齊了露營裝備,卻被出門瞬間的雨滴打敗;有人到了營地,才發現宣傳中的“南望湖”,原來只是一個小水坑;還有人在營地睡了一晚,第二天起來,所有的鍋、早餐的雞蛋、速食麵、甚至垃圾袋都被偷走了。
但是,幾乎沒有人會在露營後將這些“慘狀”公之於自己的朋友圈。畢竟,只要照片足夠精緻,誰還會在意背後的營地是“小眾秘境”還是“人山人海”呢。
有媒體統計了小紅書上分享的露營筆記,發現熱度高居前五的關鍵詞分別是“出片”“氛圍”“自然”“精緻”“顏值”。露營地人多?沒關係,早有人為你總結出了“避開人群擺拍技巧”。天氣不好?沒關係,應對各種光源的濾鏡參數都能在社交軟體上找到。姿勢不會擺?沒關係,早有教程詳述了81種拍照姿勢,以及各類構圖技巧。
似乎,在這場全民露營的熱浪中,“證明精緻”遠比露營本身更加重要。一位露營愛好者直言:“出片了沒,是評價一場露營好壞的唯二標準,另一個標準是出片後得到的點讚數。”
微網志上,搜索“跟風露營”,結果全是網友自己發的露營美照。在許多年以前,“跟風”還是一個貶義詞,常出現在媒體批判式的評論標題裏,如今,我們開始樂於用它形容自己——帶著輕微自嘲的語氣。
這並不奇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大流行的時代,任何事物都能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一陣浪潮,在消費完我們的注意力後,又快速退潮。無數的“xx熱”就像病毒——突然出現、擴散速度極快,許多人還沒弄懂怎麼回事,便已不自覺地“被感染”。
最近,似乎是終於疲倦了這場精緻的“跟風”,一部分露營愛好者開始投入“粗糙露營”的懷抱,把露營玩出了百種花樣:拿麻袋做天幕,在陽臺搭帳篷,或是搬兩把折疊椅在小區的綠地裏“就近露營”。
當“垃圾堆”“禿草皮”成為一個個露營地無法回避的問題,“無痕”“環保”也代替了“精緻”,成為更常被提起的露營理念。現在,“今天去露營,做了咖啡、牛排,還看了電影”在朋友圈裏已經獲得不了多少點讚,一條更好的露營文案是:“今天去露營,我帶走了120%的垃圾。”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