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參賽選手們展示自己成熟的項目,我備受震撼,也備受打擊。”這段時間,正在參加第九屆清華大學“校長杯”創新挑戰賽的佘淋説,同“高手”過招,帶給他的是顛覆性的認知。
這是一場由清華x-lab發起主辦的“不設限”挑戰賽,旨在評選出清華大學真實優秀的創新創業項目。讓大一新生、研究生、博士、教授、院士和畢業多年的校友,跨年齡、跨學科地同臺打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何平認為,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院係融合、學科交叉,才能更好地激發校園創新活力,“幫助學生補短板,幫助教授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終極目標是培養複合型的創新創業人才”。
創業多元化:00後有創意,80後、90後有技術有情懷
佘淋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一新生。四處尋找設計靈感的他在學校標本館中被生物標本體現的自然之美吸引,開始嘗試將動植物標本再創作成特別藝術品。他的第一批標本藝術品得到了標本館館長的肯定。於是,佘淋開始著手創辦“X博物館”,組建團隊專注標本藝術品創作。
給螃蟹的外殼“穿上”機械外衣,為甲蟲標本裝上齒輪、彈簧等機械零件,它們就化身動物界的“變形金剛”,再加以裝裱,一份獨特的藝術品就誕生了,“大家甚至會選擇我們的作品當作特殊禮物送給特別的人”。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些大學生喜歡養甲蟲、守宮等“新型寵物”,但它們的生命有限,“同學們知道‘X博物館’後,就會來找我們,把去世的寵物製作成標本藝術品。我們為每一個小生命的隕落按下暫停鍵,讓它們成為永恒。”
和佘淋等新生從創意出發有所不同,已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羅屹東、王鼎毅想得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他們想把自己在新材料、感測器等方向的科研成果,與滑雪裝備相結合,打造高性能滑雪板和專屬滑雪愛好者的智慧穿戴裝備。羅屹東説:“我們的願景是把實驗室中的技術帶入市場,實現高水準的體育科技。希望我國運動員在今後能用上更多自主研發的高端體育器材。”
作為清羊原項目的創始人,清華大學醫學院免疫所博士張丹鳳想得更遠,“我從山東的農村走出,擺脫了在家種地的命運,但每次回到家鄉都想為家鄉做些什麼”。她決定以魯西南特有的青山羊為載體,打造育、養、屠、售一體化的羊IP生態鏈。今年年初,她在北京落地了第一家線下體驗店,顧客既可以在現場品嘗一碗羊肉湯,也可以將生鮮羊肉直接打包帶走,“因為口味好,線下顧客復購達到了60%”。為了帶著項目走得更遠,張丹鳳找到了烹飪專家和餐飲管理專家,共同推動項目走專業化路線。與優秀團隊在“校長杯”同臺競技的過程中,她覺得,“每個人的項目設計思路各不一樣,從別人講述的項目痛點細化解決的過程中,反過來會幫助我對項目未來規劃得更加清晰”。
在何平看來,多元化的創業項目同時展示,將是互相切磋交流、互相啟發成長的過程。“年輕學生和校友、博士、教授等的項目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年輕學生更容易發現社會上的新潮流,他們一般膽子比較大,更容易突破邊界,敢想敢做;博士、校友、教授則更加專注技術挖掘,他們對於商業模式的設計往往更加清晰有邏輯”。他認為,創新創業不應設任何限制,應當去整合年輕人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在未來産生更多可能。
營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既要走出去,又要請進來
清華博士、希濟生物創始人兼CEO魯薪安是第二次站上“校長杯”的舞臺。7年前,魯薪安和同學憑藉藝妙神州項目,獲得第三屆“校長杯”冠軍。那年,即將博士畢業的魯薪安,在手握哈佛大學等幾所國外知名大學的博士後錄取通知書時,也想過“是要去國外做學術,還是在國內的産業市場中拼一拼”。嘗試創辦藝妙神州,他希望把自己在基礎科學上的研究轉化成進行免疫細胞治療的新藥或新技術,改善晚期癌症醫療的狀況。這一次嘗試,讓他們看到“在國內完全可以將想法變為現實”。今年年初,他成立了新項目希濟生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剛提出時,清華校園裏的創業項目比較少,都是處於萌芽階段的想法,老師和同學們多是走學術路線或去成熟企業就業,校園裏的孵化平臺更是少之又少。”魯薪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如今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創業變成了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不僅創業項目更加精細化、市場化,孵化平臺的扶持更包括了招聘、融資、智慧財産權搭建、法務諮詢、場地租賃等方方面面。
佘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X博物館”項目最早是在清華標本館立項,“大家覺得項目很有意思,就推薦我參加各種比賽,項目還得到了學校裏諸如清華創客空間協會、iCenter、清華x-lab等不同方向的輔導支援”。為了讓團隊更加專業化,他不僅召集了美術學院的同學共同進行藝術創作,還特意在生命學院的同學中尋找擅長標本專業製作的成員。他坦言現在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成立公司,但“從藝術設計慢慢擴展到公司財務、團隊管理,需要學習的和鍛鍊的內容還有很多”。
何平認為,清華大學作為理工科院校,正在孵化孕育許多硬科技創業項目,“但是硬科技向市場轉化,不僅需要懂技術的人全力以赴,更需要不同領域的人一起配合完成”。在與學校的科研機構、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和一些院係的學位項目交流中,他發現,對師生創新創業的扶持方向各有特點,共同組成了清華大學的包容開放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以經管學院為例,我們將重點放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團隊組建、領導力培養和市場開拓等方面,針對這些方面提供課程和培訓,就是為了充分發揮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優勢。創新創業離不開融資,我們必須把技術和資本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大學裏的創新創業從來不是“單打獨鬥”,在何平看來,作為清華大學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幫助團隊從創意到創新,再到最終創業,形成完整的科創孵化鏈條,需要的是校內各方的合作,“比如,我們和擁有車間的iCenter進行合作,需要動手進行産品、零部件製作的,我們會推薦到那裏進行製造實踐;反之,他們認為有意思的創新産品團隊,也會推薦到我們這裡,實現從産品研發到市場的轉化,互相引流”。更重要的一點,“服務創新創業,還要走出校園,對接市場和企業、政府進行通力合作。找到市場真正的需求,反饋回校園,由校園裏的創業團隊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市場當中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得創新創業活動和國家的需求、經濟的需求、社會的需求、企業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更加完美地結合,實現更多有價值的創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