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基本、最深層的紐帶,在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一級巡員駱沙鳴在給《建言中國》欄目來稿中建議,分級分期分批在民族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數量集中、形式和內容保存較完好的地區設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進一步加強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章摘編如下(有刪改)。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一級巡員駱沙鳴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由各民族的歷史交織融合而成的,也記錄著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融合的歷史軌跡。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體所創造並傳承的文化,共同的記憶構成了一個穿越時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也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樣性,傳承保護民族文化對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助力各民族和諧團結和築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民族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利在當代關乎未來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是我們任重道遠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能枝繁葉茂。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基本、最深層的紐帶,在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家民族的強盛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繁榮發展是文化強國重要組成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必然要義。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所面臨的危機與困境在於少數民族文化基因生發空間的變遷,族群新生代民族文化認同的缺失,利益驅動下的民族文化開發過度商業化。各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存在不同程度經濟困境、社會組織困境、文化符號困境和風俗習慣式微困境,民族文化互動互融缺失導致鄉村人情寡淡和文化競爭力下降,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減少和民族文化傳承人乏人,城市化也不同程度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被同化或異化,文化衝擊導致村民缺乏文化自信。少數民族文化創意産業及産品開發碎片化、分散化。在資訊化數字化時代少數民族社會發展、歷史文化等資源有待深度研究開發。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議如下:
一、建議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社區學院,利用社區學院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教育持續性、社會資源利用性、受眾參與的廣泛性、傳承文化實踐性,營造良好的民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生態環境。以社區學院介入民族文化藝術教育的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優化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學院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平臺。在夯實少數民族社會經濟基礎上提升少數民族文化主體意識,發揚光大民族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承的社會組織,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學院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積極性,使民族文化傳承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緊密,喚醒少數民族主體的文化自覺,促使傳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回歸本質,承擔保護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重任,順應社會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利用數字媒體藝術和虛擬現實、數字動畫和數字建模等數字媒體技術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路徑。更好地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可編輯性、互動性、媒體整合性等特點更直觀、更動態、更活性地在少數民族藝術傳承中發揮作用。因為數字媒體藝術能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播更便捷、傳承更活態、渠道更寬闊、時空更無限,所以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展示少數民族文化。可通過3D影院、4D影院、數字電視、數字音樂、數字遊戲相結合的方式,展現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還必須將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最有價值的資訊資料系統化整理、類別化歸集、圖文化展示。
三、制定相關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文化人類學效果以及少數民族的自身文化傳統發展的方向。在鄉村振興中以工匠精神保護傳承發展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因為其是少數民族群眾生産生活的聚合體、是該族群活態文化的真實反映,其應當真實展現當地村民的民族特性、民族風情、民族習俗、民族節慶以及民族智慧,形成差異化、多樣化的村寨保護格局。也要保護傳承好少數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宗教經典這個民族文學藝術花海中的瑰麗奇葩,重視民族傳統節日,豐富族群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要樹立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理念,獨具匠心、精益求精地創新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中要注重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活態傳承與生産性保護,延續城鄉歷史文脈。文化活態傳承的關鍵在人和族群,要讓民族文化傳承成為生活生産的必須和自覺,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産,打造城市精神、留住鄉愁記憶。穩定的共同文化能形成穩定的城鄉民眾強大內聚力。所以要讓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和內在依據,要讓城鄉深度融合從規劃建設發展都留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烙印。
五、為更好的保護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原生土壤和環境,可建立更多少數民族博物館和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
六、為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整體性保護,建議分級分期分批在民族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數量集中、形式和內容保存較完好的地區設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強化城鄉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人的保護,讓更多有情懷、懂技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將實踐經驗帶入課堂,讓更多人體驗並傳承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知識。完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藝術的制度體系,開展民族文化活動增強鄉村凝聚力,如支援射弩、陀螺、民族武術、民族賽馬、龍舟、摔跤等具有鮮明民族特徵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係,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和共同體意識形成。
七、網路社群已成為傳播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場域,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網路社群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中的作用。
八、尊重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應用智慧財産權保護國家精神圖騰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知識是一個必要的和必然的選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具有群體創作性和個人傳承性、民族傳統性和時代特徵性、鮮明地域性和開放性等特徵,而且由於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具有傳承性、持續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並且很難確定其起止點,從保護民族瑰寶的角度,應修改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給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保護期限設為無限期。
九、建議加快以數字人文服務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利用的步伐和加快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傳播速度。數字人文更強調圖片和文字的排列組合,利用差異模型為民族文化保護研究提供新的路徑、通過虛擬重建和沉浸式倣真系統再現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內容、通過可視化數據設計、地理資訊系統、體驗式導航和人文遊戲製作擴大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和體驗、通過廣泛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學術社群使更多人參與到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中來。(作者:駱沙鳴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一級巡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