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7日訊 (記者 張寧銳)“前者屬於‘雪中送炭’和‘臨門一腳’,能夠激勵更多的科技人員勇於邁出第一步以及激發中小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的積極性;而純市場化資本運作不可避免地帶來‘心理障礙’和‘患得患失’。這種實踐成效的差異已逐漸顯現出來。”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劉忠范所説的“前者”,是指1999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劉忠范建議重啟“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
劉忠范認為,我國一直以來存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兩張皮”難題,不斷增長的科技研發投入未能有效地轉化為高科技産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廣大科技人員缺少把基礎研究成果推向産業化的意願和能力,造成科技創新全鏈條中的“中試”和“工程化”環節的嚴重短板。
據悉,1999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創新基金(國發辦〔1999〕47號),截至2014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26億元專項資金,直接資助了4.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效顯著。
“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目前已被終止,取而代之的是風險投資基金、産業基金等常規的市場化支援模式。”劉忠范介紹,2020年6月,註冊資本357.5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成立,旨在用市場化手段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規模,為企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服務。
劉忠范認為,市場化資本運作發揮不了原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作用,“我們強烈呼籲,在新冠疫情尚未結束、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以及中美對抗日趨激烈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殊背景下,應迅速重啟升級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從戰略層面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劉忠范還提出具體建議:
一、啟動升級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讓中小企業家們像科學家一樣自由申請競爭性的研發經費,提升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補齊我國高科技産業創新鏈條中“中試”、“工程化”環節的短板。
二、“創新基金”面向科技型、初創型中小企業,同時面向項目執行期間內註冊企業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鼓勵和引導廣大科技人員邁出創新創業的第一步。
三、“創新基金”不附帶任何條件,無償支援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創性技術、“卡脖子”技術、“一招鮮”技術等工程化技術和工藝研發工作。
四、“創新基金”由科技部管理。每年由中央財政投入80億元人民幣(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計算),年均資助5000-8000個技術研發項目,10年惠及科技型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
延伸資料:
創新基金成效顯著
1999年國務院借鑒美國扶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計劃(SBIR),批准設立了創新基金(國發辦〔1999〕47號),並通過2007年修訂《科技進步法》以法的形式予以確定。截至2014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26億元專項資金,直接資助了4.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實踐成效方面,創新基金直接資助了1.3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比13%(2016年底數據),所資助的企業成功上市數量分別佔創業板26%、中小板15%、新三板15%(2017年6月數據)。該基金還資助了50%的“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創辦企業和32%的“千人計劃”創業企業,獲得廣泛好評。
推薦閱讀:
參照“迪士尼”模式打造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公園 可首建孔子故里丨建言中國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