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文化資源 促進鄉村文化産業升級丨建言中國163

發佈時間: 2022-03-04 11:2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3月4日訊(記者 宋柏霖)我國的人口較少民族有著極為悠久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帶來一件《關於進一步加大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扶持力度助力鄉村振興的提案》,建議發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著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昆明獨龍族民眾歡度卡雀哇節 遊客體驗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提案認為,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流失速度加快,核心內容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的語言、習俗正在加速消亡,許多民間藝術後繼乏人;二是民族特色減弱,一些地方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偏差,往往是借鑒別處的經驗,導致民族傳統文化被同質化;三是專業人才斷層,從事民族文化管理、創作、表演、研究等人才年齡老化嚴重,年輕人才匱乏,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難度大。此外,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文化政策的實效性有待加強。

為此,茸芭莘那建議,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協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與經濟發展,並結合的時代要求,努力挖掘民族地區鄉村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的內聚力和生命力。同時,努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鄉村文化産業,推動鄉村經濟高品質發展,以此才能留得住人才、吸引來人才,進行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通過創意整合、技術整合,升級傳統産業文化,搭建完善的鄉村文化産業鏈,助力鄉村振興工程。

增加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專項資金。確保專項資金用於搶救和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重大搶救項目與重點保護、研究項目進行經費補助;作為引導資金補助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扶持和資助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包含非遺傳承人)及傳承單位;徵集、收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珍貴資料和實物;獎勵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

健全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的政策執行機制。保護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必須要貫徹落實相關的措施與政策。明確民族工作部門和文化部門為少數民族文化政策監督的主體部門,要把監督工作制度化和常態化,要就政策規定的相關內容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和標準體系,使監督工作更為具體可行。此外,要建立反映監督意見的有效渠道,如政府網上辦公平臺和政府公眾號等,提高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廣泛性,及時跟進各種監督意見建議。

推進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相關項目與産業進一步發展。利用豐富的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旅遊在資源、業態、行銷等方面深度融合。可以廣泛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探索民族文化産業化的道路,以産業來促發展。充分調動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文化技藝、優秀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民族、鄉村特色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加強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打造民族文化創意産品等工作重點,創新發展思路,科學合理做好項目規劃設計,找準民族工作的結合點,狠抓各項政策落地生根,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

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産業升級與成果轉化。升級民族地區傳統産業文化,激發鄉村振興的經濟動力。充分運用創新思維,探索鄉村文化産業運營的新思路,實現鄉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文化遺産的發掘保護,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鄉村産業的文化附加值。推進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加強與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的合作,進行創意開發,把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文化産品。

實施民族地區人才培養計劃,拓展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傳承路徑。加強民族地區人才引進和培育,鼓勵和引導廣大畢業大學生投身當地的文化建設。通過組織調訓、在職教育和遠端培訓等多種途徑,切實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其推動民族地區文化脫貧的能力。推動城鄉與區域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幫扶交流,建立文化人員定期服務的機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建立專業的民族文化研究團隊,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增強宣傳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保護民族文化的隊伍之中。

相關閱讀:

鼓勵部分地區發文旅消費券 防疫常態化文旅行業要轉型升級 | 建言中國162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