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綠色低碳繪就高品質發展底色——全國政協為實現“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良好開局雙向發力綜述
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人們共同的心願。“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2021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開始了一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變革。截至目前,全國完成造林5400萬畝,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升至82.6%,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大關……各地區各部門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步履鏗鏘。
這一年,全國政協積極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著力推動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提質增效。聚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助推“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落實落地,精心組織20余場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協商議政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統籌推進、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貢獻著政協力量。
2021年4月13日至1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斌率全國政協“國家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團赴江蘇省視察。
抓重點 顯成效
2021年3月26日,正值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春季造林季,全國政協召開了一場以“全民義務植樹行動的優化提升”為主題的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會。12位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機關和北京、湖南、廣東4個會場以及通過手機視頻連線方式發言,近200位委員在移動履職平臺上發表意見建議約400條計5萬餘字,共同為義務植樹如何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將優化提升全民義務植樹行動列為全國政協重點協商議題,絕非僅就植樹談植樹,而是在堅持植樹與植綠並重、綠化與美化同步、綠色資源與綠色産業融合發展的高度,探討“全民”“義務”“植樹”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力求推動義務植樹與生態修復、森林城市、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的緊密銜接。
因此,很多委員和專家的發言都是圍繞“規劃”“結合”展開的。
遠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遠端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長馬全林提出,應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對義務植樹的時間安排和空間佈局進行統籌規劃。身處龍岩市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的福建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龍岩市委會主委、福建省龍岩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溫永建議,把全民義務植樹納入國土綠化總體規劃中,特別是要結合綠色發展、生態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等,做好義務植樹工作的統籌規劃,以解決義務植樹“找地難”問題。
廣東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關注的是義務植樹行動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的關係問題。他提出創新義務植樹碳中和體制,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身在湖南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君武則進一步提出積極倡導和踐行“一生自然碳中和”理念。
委員們在會上提出的很多建議被吸收到2021年6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中,國家林草局還專門致函反饋了有關建議的落實情況。
2021年9月10日,全國政協召開第54次雙週協商座談會,11位委員和專家圍繞“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主題建言資政。在此之前,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已組織調研組赴河南、四川,實地深入考察城鎮污水管網排查改造、污水收集處理、污水再生利用等工作情況,還委託北京、江蘇兩地政協進行了協同調研,為此次雙週協商座談會的召開做好了充分準備。
與會人員表示,做好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是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對於改善城鎮人居環境、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十四五”開局的重要節點,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污水收集處理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及時總結評估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的成績和不足,促進各級各有關部門共同落實好“十四五”規劃有關任務。
由於在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提實建議上下足功夫,會議取得了良好效果,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分別反饋了吸納委員意見建議和推進相關工作的具體情況。汪洋主席在總結時給予充分肯定。
兩場會議,形成5篇報告和資訊,近20項建議被部委採納,圍繞生態文明重點協商議政“專”出樣子和成效,為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全國政協一直在努力。
2021年4月22日至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何維率全國政協“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調研組赴上海和福建開展專題調研。
重調研 增實效
調查研究是黨的傳家寶,也是政協工作的壓艙石。實現政協工作由“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向“做出什麼效果”轉變,提高議政建言的精準度、實效性,就必須把調查研究作為提升履職水準的切入點;只有深入調研,協商議政才有底氣。2021年,全國政協緊扣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圍繞資源環境領域有關重大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深入調研,形成多份有價值的調研報告和資訊。
“加強黑土地保護”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開展的專項民主監督。人資環委前期研究思考政協監督的特點規律、探索監督方法途徑、堅持問題導向,制定週密工作方案,組織委員赴吉黑2省的10個市、15個縣區,組成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和基層單位等20余處基層現場開展實地調研,掌握第一手情況,增強監督實效。召開10余場不同層級專題會議,與部委、地方、專家、基層幹部群眾等150余人進行深入協商,指導推動吉遼蒙4省(區)政協建立黑土地保護區域協商機制,形成監督合力,並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監督意見,推動有關部門加快開展黑土地專項土壤普查,提高建言“靶向性”。
西線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中問題最複雜的調水線路,各相關方在工程建設必要性、生態環境影響、地質條件、民族宗教影響、水力發電損失、經濟可行性和水價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分歧,導致西線工程遲遲沒有開工建設。為進一步聽取各方訴求,優選最佳方案,2021年7月14日至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專題調研組,驅車近3000公里,深入四川、青海、甘肅3省成都、德陽、阿壩、甘孜、果洛、甘南、定西、蘭州等地20余個縣(市、區)實地調研。調研組走過的地方多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大家克服身體的各種不適,努力尋找“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盡最大可能減少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影響,把供水區的損失降到最低、把受水區的效益發揮到最大”的最佳方案。
“西線工程事關黃河的死活,事關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的安全和發展。雖然不能只靠長江來救黃河,但必須先把通道打通,必須調足夠量的水!”面對西線工程方案設計過程中出現的猶豫與動搖,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斬釘截鐵。
“新建水源工程對自然保護區主要是淹沒影響,可以通過優化工程方案和佈置,盡可能減少淹沒面積,避免淹沒核心區,不可避免的,按照規定和要求採取相關保護措施,盡可能減低生態環境影響。”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表示。
“西線一期工程規劃輸水線路740公里,隧洞長度731公里,佔線路總長的98.8%,輸水線路均以地下隧洞方式穿越自然保護區、穿越大熊貓棲息地,對生態環境影響不大,但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修復和棄渣妥善處置,採取措施盡可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曹衛星説。
大家在深入調研中形成共識:一定要尊重客觀規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審慎論證方案,使西線工程的論證更加科學、環保,確保拿出來的規劃設計方案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三北防護林建設”“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2021年,全國政協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落實中央精神、加強前瞻性研究上下功夫,多份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僅人資環委全年就有20余位委員開展相關自主調研22次,這些調研,為高品質建言資政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021年7月14日至22日,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專題調研組調研線路圖,全程近3000公里。
畫出最大同心圓
“明天,隨著氣溫的大幅度下降,PM2.5也有一個整體的清除過程。大家在實時溯源解析板塊可以看到,周邊城市對北京PM2.5的‘貢獻’也會逐漸減弱。”2021年12月9日下午3點,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國家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副主任薛文博依託實驗室開發的藍天保衛與碳達峰決策支援系統向來賓“預測”了未來幾天的氣溫和空氣品質。
“來賓”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所聯繫農工黨界別的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這一天,他們專程來到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與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直屬環保支部的同志們就聯繫界別群眾交流座談。
通過情況介紹和交流,大家在生態補償機制、水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氣重金屬污染治理等方面收穫頗豐。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黨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就學習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宣講,也讓支部成員們進一步增強了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專門委員會聯繫界別是本屆全國政協加強凝聚共識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人資環委日常工作既對接生態環境部,又聯繫農工黨界別。
“民主黨派界別有基層組織的依託,在聯繫群眾、教育群眾,傳播共識、凝聚共識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我們要依託這些優勢,落實好中央有關要求,深入推進農工黨界別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進一步凝聚農工黨界別群眾共識,增進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增強責任和擔當,以強化統一戰線組織功能、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薄力量。”全國政協人資環委駐會副主任歐青平表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一年來,全國政協更加注重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成效顯著。
——凝聚共識方式不斷創新。圍繞“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等重要議題,採取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專題調研、讀書進社區、合作舉辦專題論壇等形式,廣泛宣傳重大大政方針,推動凝聚社會共識。精心組織開展“國家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引導委員在深入研究、提出意見建議的同時,注重感受發展成就、加深政策理解、實現自我提高。通過組織開展“綠色冬奧”學習考察,召開IPCC評估報告宣講會,舉辦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專題報告會等,不斷深化廣大委員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委員讀書活動更上一層樓。人資環委組織開展《城市與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100問》《水利民生》等委員讀書活動,委員們打破履職“時空界限”,廣泛參與、深入交流,共有400多人發言1.3萬餘次、累計30萬餘字。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讀書活動之中,把牢正確方向,既強化思想武裝、又拓展知識視野,交流觀點建議,相互啟發提高,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組織5次線下活動,圍繞讀書主題組織委員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舉辦專題講座、展覽,開展讀書分享,努力擴大讀書溢出效應,助力“書香政協”建設。
——黨史學習教育紮實開展。人資環委邀請專家和委員作專題講座,引導委員正確認識歷史發展大勢,牢記初心使命,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捍衛“兩個確立”的政治自覺、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結合京外視察調研組織參觀10余處紅色教育基地,在京組織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展覽、“八大”歷史陳列展、“旗幟飄揚——黨旗、國旗、軍旗誕生珍貴史料展”,赴李大釗故居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廣泛進行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
與此同時,在協商議政活動中,全國政協還注重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省市兩級政協的聯繫溝通,協同開展調研、協商,形成合力,有效豐富和拓展了協商議政的途徑和載體。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美麗中國建設邁上新臺階,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抓住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提高建言的專業化水準,助推“十四五”生態文明相關規劃的貫徹落實是人民政協的工作目標。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服務“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我們定能繪就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