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涉及鄉村振興、元宇宙 未來文化産業發展聚焦園區與數字化

發佈時間: 2022-01-21 15:4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國網訊 1月21日,中國民營文化産業商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騰訊文旅産業研究院發佈了《2021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回望及對策建議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文化産業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全球疫情加速衝擊等背景影響下,産業結構不斷調整,消費需求繼續釋放,産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雖然線下文化産業遭受挫折,但隨著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文化産業園區成為促進文化産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産業將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繼續發揮更為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鄉村振興、元宇宙、NFT等成時下熱點

報告依據新媒體數據平臺新榜對“年度文化産業熱點關鍵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數據分析,結合專家意見,對2021年度我國文化産業“十二大”熱點現象進行盤點,分別是元宇宙、NFT、鄉村振興、數字文化、傳統文化“活化”、虛擬數字人、直播電商、遊戲電競、沉浸式娛樂、“亞文化”、快文娛以及私域流量。報告對各熱點原因、現狀及未來發展提綱挈領地總結,同時通過對浙江中南卡通虛擬IP及動漫産業數字化、米糖文創“懶人便利商店IP”、山東日照白鷺灣美術館小鎮、江蘇省太倉市電站村等案例的分析,分享數字文化、文旅振興鄉村的成功應用。

文化産業發展需要資本賦能

報告指出,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否到5%成為衡量其是否成為支柱性産業的重要標準,我國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之路仍有一段距離。目前,我國文化産業還存在缺乏“文化”支撐、缺乏優質消費供給,産業結構、政策、環境不完善,人才匱乏,文化産業的數字化發展很多還流於表面等問題。報告針對以上問題也提出對策建議,報告建議明確認識文化支撐和文化屬性,不斷提升文化産品供給品質,政府要加強文化産業頂層設計與立法規範,同時引導幫助文化産業轉型升級,並大力扶持文化企業進行創新研發工作,加大對文化産業園區的支援力度、對數字內容的建設與管理,強化招人留人舉措,幫助企業留住人才。報告強調,文化産業的發展需要金融賦能,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幫助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聚焦“園區”與“數字化”

報告對國家《“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進行了解讀。新發展階段,全國文化産業將繼續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並以園區為重要載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優化空間佈局,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不斷推動産業融合發展,培育國際合作競爭優勢。

對於文化産業園區和數字化這兩個促進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報告從多個層面進行了深度解讀。在文化産業園區方面,報告介紹了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的基本情況及其示範性,並從創建內容、流程、核心關鍵等方面對“十四五”時期如何創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進行了詳細分析,從園區和政府兩個層面對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的高品質發展提出了建議,對正在創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的成都梵木文化産業園進行了案例分析。

在數字化方面,科技已成為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疫情防控常態化催生了“雲展覽”“雲旅遊”“雲演藝”等新業態,加速了文化産業數字化進程,對數字化工具應用、內容形式帶來極大創新;基於大數據、區塊鏈、知識圖譜、人工智慧、多媒體、GIS等現代資訊技術真正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實現文化資源保護及傳承利用;數字經濟成為文化旅遊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智聯萬物不僅為文旅融合提供豐富的基礎設施,也持續推動傳統文旅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新文創、新業態激發新體驗新消費,“泛娛樂”“新文創”“國潮”的流行更是反映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報告介紹了騰訊公司“一部手機遊雲南”“雲遊敦煌”“黃河非遺數字館”等案例,體現“文化+數字”下,科技助力文旅新融合新發展的典型代表和創新實踐。

據了解,此報告得到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中國文化産業協會副會長范周、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等行業專家的指導意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