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委員共話地方戲曲發展 讓秦聲更加高亢響亮

發佈時間: 2022-01-21 09:1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路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陜西是我國戲曲的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戲曲資源和群眾基礎。現有本地劇種22個,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漢調二黃等11個劇種皆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1月19日,在陜西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委員們就如何推動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常偉認為,傳統戲曲振興首先要抓好人才培養,建議從省級層面加快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保護傳承、學校教育與地方院團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應重點鼓勵扶持省戲曲學校、戲曲研究院,在保持秦腔人才培養傳統和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建立多面向、多劇種、多專業、全方位的地方特色戲曲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和傳承保護機制。

“隨著網路資訊技術的發展,傳統戲曲在經歷了廣場傳播、劇場傳播、影視傳播之後,也進入數字化傳播新階段”,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富君建議,加快推進陜西秦腔藝術數字化建設。由於現有古本,留存地點比較分散,各院團保護能力參差不齊,導致一些古本還在繼續流失。富君提出,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省戲曲研究院、省藝術研究院、省文化館等相關機構,統一部署,分頭行動,梳理、摸排現存古本情況,加快建立保護目錄。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對列入國家和省、市、縣級非遺名錄的地方戲劇種,實施搶救性記錄和保護工程,對各代表劇种老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數字化記錄和儲存。此外,還應創新“網際網路+戲曲”的展出模式,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數字閱讀平臺、新媒體網站等網路平臺參與設立專欄,集中上線戲曲精品,進行開放式免費線上展演。

“前些年,文化體制改革搞‘一刀切’,把全省所有市、縣直屬秦腔藝術團體由公益性事業單位改成企業。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存在較大缺陷,一是劇團招不到人,二是留不住人。”省政協委員、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李娟呼籲,恢復市縣直屬秦腔院團的公益屬性,以發揮其在傳承與發展秦腔藝術中的主導作用。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