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區政協積極探索,改革創新,開展‘三聯繫一滿意’活動,堅持委員年終述職、述德、述廉,定期舉辦政協大講堂、主席接待委員日等,使委員學習交流的平臺越來越大,履職盡責的水準越來越高。”
“區政協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體現在工作的各個方面,且創新是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展開的。”
“區政協的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較顯著的成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堅持創新,包括方法創新、措施創新、機制創新,並及時總結完善固化成為制度,推動事業發展。”
……
2021年12月10日,記者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政協採訪時,幾乎每位委員都提到了“創新”,在他們看來,正是創新給了政協工作動力,給了委員履職的動力。至於為什麼要創新,區政協主席徐樹安表示説:“當政協工作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時,是墨守成規、按部就班,還是勇於創新、高揚旗幟,我們選擇了後者。因為我們有一大批個人能力素質出眾、參政議政意識強烈的政協委員,如果不把政協平臺搭建好,發揮不好組織作用,委員的主體作用就難以突顯,我想政協委員們都不會答應。”
理念創新。進入新時代,政協是什麼?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長安區政協給出的答案是:黨委想什麼,政協議什麼;政府幹什麼,政協幫什麼;群眾盼什麼,政協問什麼;委員呼什麼,政協推什麼;科學發展需什麼、政協提什麼。區政協常委許海峰説,“新理念讓政協職能更加具體化、實踐化、形象化,對政協委員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政協職能定位,以及準確把握自身履職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有了新的理念,長安區政協又創新建立了一整套委員履職機制。區政協以“長安政協大講堂”為載體,堅持委員常態化學習培訓。並於同年率先在全省區縣政協開展委員年度“述職述德述廉”工作,建立委員向政協常委會、黨派界別、區域活動組多層次全方位述職工作制度,目的就是時刻提醒委員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
此外,長安區政協還建立了“主席接待委員日”制度,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每月輪值接待界別委員,聽取意見建議,並以《建言獻策專報》形式報送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
“當時我正好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社保以稅代繳新政中,我分管的單位醫保賬戶和公積金賬戶均出現異常狀態,職工紛紛投訴。巧遇主席接待日,我將困擾的問題反映給了徐樹安主席。事後,區政府安排由分管副區長重點督辦,組織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協商辦理,有力促進社保轉稅徵收應急機制的建立和社保機制有序運作。”説起參與“主席接待日”活動的經歷,長安區政協常委王咏梅至今記憶猶新。
同時,長安區政協還積極在委員領辦單位、街道設立“委員活動室”“委員履職聯絡點”,推動住地政協委員參與街道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開展作風評議、徵求意見建議等,組織委員宣講政策、答疑釋惑,凝聚共識,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政協委員就在身邊。
創新是為了工作更有成效。近年來,長安區政協先後圍繞秦嶺北麓保護、脫貧攻堅、營商環境、公園城市建設等一批事關全區長遠發展的大事、發展中的難點問題開展協商,提出的很多意見建議都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採納。“在區政協這個大家庭裏,我們多少次深入基層,冒風雨、頂赤日,考察田間文物保護;多少次驅車鄉村,取樣農村垃圾污染,建言環境改善;多少次奔走調研治理秦嶺生態,保護重建‘金山銀山’……政協的履職過程讓我有了歸屬感和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心。”談及過往,區政協常委駱浩頗為感慨。
關於創新,長安區政協還做了很多,如建立“三聯繫一滿意”制度,堅持開展以主席聯繫常委、常委聯繫委員、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為形式,以“爭做人民滿意政協委員”為目標的主題實踐活動;執行“三見面、三不準”提案工作要求,即提案承辦單位要在辦理前走訪委員,辦理中加強與委員聯繫,辦理後專門向委員回復,不準在未與委員走訪溝通前進行答覆,不準向委員通報辦理結果徵求意見之前進行回復,不準對類似提案用同一復函進行回復;提高政協常委會會議開放性,邀請不是常委的委員和基層群眾代表列席參加併發表見解;聘請退休退職幹部和駐區高校專家教授擔任區政協智庫專家;確立“老長安”系列文史資料品牌等。
對於這些,徐樹安説,“我們就是要以創新來保持奔跑的姿態,也許跑的速度、跑的品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我們堅持奔跑、堅持奮鬥,就是努力要在新時代幹出政協工作的新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