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大商”建設數字産業“孵化園” ——昭通市政協調研“加強‘數字昭通’建設 推動昭通數字化進程”工作綜述

發佈時間: 2022-01-04 14:55 | 來源: 雲南政協報 | 作者: 李芳等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通訊員 陳祥彬 熊國發 王明忠 本報記者 李 芳

近年來,昭通市資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化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不斷更疊,新興産業培育不斷加快,資訊經濟日益繁榮,數據資源較為豐富,為全市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進“數字昭通”建設,昭通市政協副主席彭霓牽頭,市政協港澳臺僑聯絡委組織市政協委員和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僑聯有關人員組成調研組對“數字昭通”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並到數字經濟發展較好的杭州、大理、玉溪進行考察學習。

現狀:實現鄉鎮電子政務網路全覆蓋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昭通全市鋪設光纜總長度14.55萬皮長公里,建設通信鐵塔1.82萬座,市級出口頻寬達1.6T,有線網際網路寬頻實現11縣(市、區)城區、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2021年1至7月,通信基礎設施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6億元。

調研組了解到,“一部手機遊雲南”昭通板塊內容豐富,14家3A級旅遊景區的預約功能全部接入“一部手機遊雲南”平臺,上線租車業務實現租車180余次。“一部手機辦事通”註冊用戶達81萬人,實現818萬件業務辦理。“一部手機辦稅費”累計辦理業務791.4萬筆,繳納稅費款22.27億元。

讓參與調研的調研組成員感到欣慰的是,各行業數字化應用水準不斷提升,數字公安、數字環保、數字農業、智慧交通、“網際網路+政務”等初步形成並協同推進。數字公安建成數據資源整合平臺、視頻監控共用(聯網)平臺、大數據庫系統(MPP)、基礎地理服務系統等6個應用系統,匯聚數據總量突破150億條。

在數字環保方面,部署建設1個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和19個運用系統,採集890家企業“一源一檔”資訊,監測26個水質斷面、監控39家重點污染源企業,實時更新12個空氣自動站以及24家企業發佈的廢水、廢氣資訊。

在數字醫療方面,搭建“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臺,開展線上預約、智慧導醫分診、就診提醒、移動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服務,目前已有昭通市人民醫院、昭通市中醫院等11家醫院上線“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臺,昭通市人民醫院、昭通市中醫院等4家醫院接入“一部手機辦事通”平臺。

在數字農業方面,正在加大追溯二維碼的應用力度,鼓勵規模化生産經營主體主動加入追溯管理,重點要求全省“綠色食品牌‘10大名品’獲獎企業”“三品一標”認證主體(企業)、省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食用農産品生産主體全部“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追溯資訊實現實時更新,同時力爭各規模化生産經營主體年底前全部上線國家追溯平臺和省級追溯平臺。

在“網際網路+政務”方面,實現11縣(市、區)146個鄉(鎮)電子政務網路全覆蓋,累計完成2336家單位電子政務外網光纖接入和終端設備安裝;實施“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13700項、網上可辦率達97.8%;實現市、縣級政府門戶網站和部分市直部門網站支援IPV6訪問。

在“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方面,建成1個市級電商物流分揀中心、11個縣級電商物流分撥中心、145個鄉鎮電商物流轉机站和784個村級電商物流配送站點,鄉鎮覆蓋率達100%,貧困村覆蓋率達50%以上。

數據顯示,2021年1-8月網路交易額81.21億元,同比增長22.86%,網路零售額13.3億元,同比增長23.03%。

問題:數字産業少  發展動力不足

通過走訪,委員們了解到,當前,昭通市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數字化轉型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數字昭通”建設管理機制頂層設計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橫向管理協作機制,全市數字經濟建設統籌協調機制不完善,缺乏人力和技術支撐。

昭通市在制度和技術兩個層面的頂層設計較先進地區仍有較大的差距,缺乏統一指揮、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行動的體制機制,存在技術架構落後、項目建設分散、資訊孤島嚴重、業務協同低效、重建設輕運營、體制機制不順暢等問題。

“數字産業人才短缺,人才培養、引進機制不靈活。”一位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説,目前,昭通市針對數字化科技類人才出臺的政策較少、範圍較窄,沒有分層次、分類型的具體政策,科技人才吸引做不到“一企業、一政策”,數字化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以及落戶困難。

“資訊化基礎支撐和協同治理能力不強,缺乏強大完善的數據中心,無法有效完成數據歸集、治理、共用、分析和應用,資訊化基礎支撐能力弱。”委員們認為,缺乏專業的技術和人才統籌全市數字化系統運維和市場化運營工作。

調研中,委員們還發現,一些小散機房因為缺少技術人員操作使用和缺乏維護費用等原因已停止使用,各類系統應用和數據安全存在隱患,小散機房普遍存在建設成本高、能耗高、維護成本高和後期迭代升級難問題。

“數據資源整合共用和數字化應用不高,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不夠。”昭通市工信局負責人介紹,全市寬頻網際網路(含4G無線寬頻)覆蓋率僅88.3%,低於全國4G網路覆蓋率95%的平均水準,要補齊農村網路短板,全市大約還需要新建4G基站4000個,傳輸線路10余萬公里,預計需要資金24億元,2020年僅計劃新建4G基站1400個,新建5G基站1600個,遠遠不能滿足補短板、強基礎的需要。

“數字産業少,數字化轉型發展動力不足。”委員們分析,由於網路建設成本高、難度大,應用支撐不足,網路利用率低,運作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導致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夠;由於昭通市製造業、加工業等工業産業發展實力不強,導致工業數

字化、智慧化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由於資訊産業培育政策措施不完善,一些政策落實難,導致落地企業或即將落地企業對在昭通市投資失去信心,從而導致資訊産業招商難、難招商的尷尬境地。

建議:加強優勢科技型企業培育

如何推動昭通數字化進程?在彭霓看來,加強“數字昭通”建設,推進數字化進程,是培育新動能推動昭通高品質跨越發展的關鍵一招,為實現昭通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5%以上目標,建議從建機制、布格局、建體系方面著力。

昭通市政協港澳臺僑聯絡委負責人認為,要加強對“數字昭通”建設工作的領導和統籌協調,構建完善的“數字昭通”建設管理協調機制。建立黨管數據的領導協調機制,把“數字昭通”建設定位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範圍內找尋專業水準高、管理能力強、與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密切關聯的人才,組成工作團隊,形成專班,由市委網信辦或數字經濟局專人領導,統籌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字化進程。

同時,著力破除各領域數據壁壘,整合全市數據資源,形成“全市一盤棋”的數字化改革動力機制,建立統一建設標準、統一技術路線、統一規劃設計、統一上雲、統一數據、統一建設營運模式的“數字昭通”建設板塊,做優做強做大昭通市數字經濟發展新業態,驅動數字經濟發展。

“要加大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有力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調研組提出,創建數字經濟人才培訓中心,針對政府各領域需求和社會需要開放一些精品課程,專題培訓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數字經濟人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實用性人才。建立數字經濟科技人才專家庫,研究出臺具體優渥的數字經濟人才引進和落戶政策體系,推動昭通數字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如何加強數字産業園區建設?彭霓建議,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構建優越的“以商招商”政策投入和政企合作機制。招“大商”建設數字産業“孵化園”,發揮企業口口相傳的作用進行“以商招商”,發揮數字經濟發展的投融資平臺作用,實現數字經濟管理和營運分離的“管運分離”模式,提升數字經濟管理營運專業化水準。

“加大政府支援力度,構建適宜的數字化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資金長效投入機制。”委員們提出,要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以“智慧”平臺為基礎,構建有效的數字資産管理與投融資營運和産業發展格局。通過平臺持續運營,實現資訊化、智慧化效率提升,實現網際網路應用、數據流轉交換、數字資産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深度參與昭通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産業發展等數字化應用奠定基礎。

如何培育數據産業和生態,構建強大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型應用體系?委員們認為,要圍繞“數據”和“應用”兩個要素,積極搭建大數據應用的環境,培育大數據産業鏈和生態,實現大數據在産業鏈各環節的應用,逐步構建地方大數據産業生態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解決科技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數量較少問題。

“要加強優勢科技型企業培育,發揮領軍型企業的集聚帶動作用,形成産業集群化發展。”委員們建議,要引導科技型企業應用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重塑生産服務模式,加快産品和服務迭代升級,深入推進技術整合創新、業態模式創新、服務管理創新。加快數字産業佈局,引進、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讓數字經濟助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新興産業發展。

如何加快農村、農業産業生産數字化轉型?委員們提出,要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資訊趕集教育培訓活動,培育更大更多的農村市場數字化轉型,開展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標桿試點培育建設,為現代農業打下基礎。同時,高度重視本土數字産業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的優勢,運用好現有數字産業研究院的資源,做好數字經濟體系的規劃和培育,從而引入更多數字産業龍頭企業落地昭通、服務昭通、建設昭通。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