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上海市委會調研後疫情時代青少年抑鬱症上升趨勢

發佈時間: 2021-12-27 09:4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顧意亮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孩子厭食傾向、缺乏安全感,只是因為學習太緊張、學業壓力重?

孩子缺乏活力、常常失眠,補充膳食營養、強制孩子休息就能彌補?

農工黨上海市委會12月23日發佈的一篇調研報告提醒家長們,2020年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鬱的檢出率為17.2%,高出2009年0.4個百分點;重度抑鬱為7.4%,與2009年保持一致。《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的困擾,抑鬱症發病率呈現低齡化趨勢。

“隨著調研的深入,我們逐步發現,‘雙減’政策及打擊‘飯圈文化’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微妙的心理變化。”課題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注意到,‘雙減’政策出臺後,在給學業減負後的未成年人騰出更多空間和時間的同時,也因優質文化産品的供給還未及時跟上,給廣大青少年造成一定程度的迷茫。此外,他們中的許多人曾經擁有各自喜愛的流量明星,因此在整治行動涉及這些明星後,或更強烈地感受著焦慮、孤獨和抑鬱等典型社會心緒的集體性困擾。”

課題組成員們在反覆調研和論證後認為,在後疫情時代,多項政策和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疊加給成長中青少年帶來的心理波動和變化,需要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後才能得出進一步的結論。“但是亟待重視的是,當前,社會及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所謂‘心理諮詢師’‘心理導師’‘心理治療師’‘心理醫生’及‘雞湯’味道濃郁、複製粘貼痕跡明顯的所謂心理測評量表和心理健康類文章,讓孩子和大人都覺得普通的心理問題完全可以通過這些渠道解決,對各地正規專業的精神衛生中心(醫療機構)反而産生恐懼感,感覺是出現重大精神問題後才需要進去。”

一位課題組成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她的擔憂:“要讓學校、家長和孩子自己,遇到心理問題和症狀難以釋懷時,大膽向當地精神衛生中心(專業醫療機構)諮詢就診,科學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而不是填什麼亂七八糟的科普表格。”

農工黨上海市委會發佈的調研報告提出的一些針對性建議中,不乏諸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嶄新觀點,諸如:家長自己帶頭少刷視頻少玩手機,多留一點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多包容孩子的缺點,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以身作則,早睡早起,保證孩子睡眠品質,培養孩子健康的作息規律;利用“雙減”政策落地,主動與孩子一起參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及興趣活動。

農工黨上海市委會還提出要建立多元共育機制——相對統一的政府、學校、家庭、學生以及專業醫療機構的溝通平臺,定期舉辦交流活動,除了將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傳達給學校、家長和孩子外,也隨時將社會上和學校裏各種各樣的新思潮、新現象等反映給專業醫療機構和專業醫務人員,增加精準干預、精準治療的針對性。

“當然,家長們需要重視,但也不必過於擔憂。”課題組成員們普遍認為,學齡階段未成年人(青少年)被稱為Z世代,他們普遍生長成長在物質豐富、國家強大的盛世,骨子裏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更強,只要假以準確的研判、充分的關心、科學的疏導以及適當的時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還是能夠得到比較圓滿解決的。

網站無障礙